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泰戈爾哲學思想的淵源及特點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1-03-25 11:04:59

泰戈爾哲學思想的淵源及特點

宮靜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我國人民所熟悉和熱愛的印度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和中國人民永遠緬懷的朋友。他作為一位詩人和文學家深受我國人民的歡迎,他的大量文學作品,包括一些主要的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及戲劇等在我國早有翻譯,但是對泰戈爾哲學思想的研究卻仍感不足。

泰戈爾是不是一位哲學家呢?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泰戈爾最主要、最本質、最基本的方面是位有情者,他對于神、人和大自然充滿了情愛,如克里希那·克里巴拉尼說:“再沒有比把詩人當做哲學家,無視他感情的飛騰和他詩歌的音樂性,徒然地企圖探尋他的思想陰影,更為愚蠢了。”有人則與此相反,認為泰戈爾無疑的是位哲學家,如V.S.納羅婆尼認為:在確認泰戈爾是不是一位哲學家時,首先涉及到對于哲學的理解,如果把哲學僅僅看做是一堆概念和范疇,是通過高度分析,把現實分解為碎片,然后再將這些碎片拼湊、安排成一種體系,而忽略了人的感情和想象力;認為哲學只關心抽象真理的本質,而不關心人類的狀況,只關心邏輯上的一致性,而不關心人類精神上的和諧,以這種片面的哲學定義去衡量泰戈爾,那么就沒有正當的理由把他描寫成一位哲學家。但是哲學的概念并非如此,在希臘文里“philosophia”一詞的原意是“熱愛智慧”,愛寓于心,智慧勝于知識,因此哲學可以撫慰人類、鼓勵自我反省、培養對問題的思考、堅定人們的信念。從廣義來說哲學還包括高尚的行為,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而泰戈爾的思想正是涉及到生命的最深刻的價值,他具有綜合的世界觀、機智的理性、靈敏的感情、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和對于不同觀點的寬容,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賦予了普遍的意義,因此泰戈爾無疑的是位哲學家??傊?,盡管泰戈爾沒有系統的、具有科學論據的、形成一套理論體系的哲學著作,但是我們在他豐富的文學作品中和大量的論文、演講、回憶錄及書簡中,都清晰地看到了他的哲學思想,包括他的寧宙觀、人生觀,宗教觀,真理觀、認識論、方法論、社會倫理思想和他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思想以及美學思想等。因此就廣義的哲學定義來說,他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詩哲。在確定了他的哲學地位之后,讓我們再來探討他的哲學思想淵源及其特點。

泰戈爾哲學思想的淵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是古老的印度文化傳統的影響。在泰戈爾的家里幾乎每天都要誦讀奧義書,“羅賓德拉納特在童年時就感到這些‘靈魂的喜馬拉雅山’是如此的崇高,一生中都在吸引他。他的某些作品可以被認為是起源于奧義書主題的注釋,他的許多詩篇都基于奧義書的寓言和對話?!眾W義書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圣典,它的中心思想是“梵我同一”;“這就是那”。梵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實體,為一切事物存在的終極原因,它不具有任何屬性和形式,既不能以概念來理解,也不能用言語來表達。它“非粗、非細、非短、非長;非赤、非潤;無影、無暗;無風、無空;無著;無味、無臭;無口、無量;無內、無外;彼了無所食,亦無食彼者”。梵是天上、地下、空間,過去、現在、未來的主宰者。我是主觀精神,它“小于谷顆,小于麥粒,小于芥子,小于一黍,小于一黍中之實”。然而,奧義書認為我雖小,但在本質上和梵同一,它同樣“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凡此一切世界”。這種“梵我同一”的思想深深影響著泰戈爾的世界觀。然而他的“梵”卻是復雜的,它既不是純粹客觀存在的抽象的精神,也不是有形的偶像。而是有形與無形的結合,是詩人內心的某種感受。他對于梵的理解正說明具有詩人氣質的哲學家和一般純理論的哲學家之間的不同。“梵”有時成為他的伴侶、情人,有時成為他的兄弟、朋友;有時把梵尊為父親、國王、我的主,也有時變為一種幻影、虛無、對它傾訴衷腸。在泰戈爾內心梵我心心相印,形影不離。奧義書除了影響泰戈爾的世界觀之外,他還從中吸取了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泰戈爾多次引用《伊莎奧義書》中的格言;你愿活100年,就必須活動。他說:“我們的先知告誡我們:為了工作我們必須生活,為了生活,我們必須工作,生命和行動是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一起的。”這種思想貫穿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它反映了印度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呼聲,他們要求積極行動起來,發展民族經濟,改革殖民制度。

除了奧義書賦予了泰戈爾精神食糧外,聞名于世的印度古代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和其他梵文古典文學、戲劇及寓言,也都是泰戈爾的創作源泉?!八浽谑吩姾蛷鸟R鳴(As'vaghosa)到勝天(Jayadeva)的全部古典梵文戲劇和詩歌方面受過系統的基本訓練”。在《羅摩衍那》中,他接受了人格化的神,使神和人建立了一種親密的,融洽的關系,在《摩訶婆羅多》中,他接受了《薄伽梵歌》的思想,贊揚大神黑天對戰士阿周那的教誡,認為“法”既是國家、社會和整個世界的秩序,也是個人行為的道德準則。遵法、執法是社會成員的天職和責任,因此每個人都應積極投入生活,只要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靈魂必然可獲得解脫。泰戈爾從黑天用來激勵阿周那的言論中吸取了精華,以樂觀進取的精神對待人生,并且也接受了神人合一的思想。

他說:

上帝喜歡在我身上看到的,

不是他的仆人;

而是為眾人服務的

上帝自己。

在迦梨陀娑的戲劇中,泰戈爾接受了真善美融為一體的思想。他認為和諧與統一正是“無限”的本質,而美與真完全寓于“一”。因此要表現真善美的宇宙,就要贊美人與人,人與神,人與大自然和諧一致的關系,這是宇宙的本質。

其次是宗教信仰的影響。泰戈爾出身于正統的印度教家庭,不但將吠陀、奧義書、薄伽梵歌視為靈魂的慰藉,而且受家庭影響還崇拜大神毗濕奴。他自己曾說過:“父親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一直與神保持著密切的交往?!边@種交往是指宗教感情上的交流和寄托。泰戈爾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很自然地被培養成為一個有神論者。

在印度,幾乎家家都信奉宗教,自古以來神學與一切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密切相關,社會改革與宗教改革總是交織在一起。印度教徒按1981年人口統計公報計算約占總人口的82.6%。在歷史上印度教最初曾分裂為三大教派,即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后來各派內部再度分裂,毗濕奴派又分為黑天派、羅摩派、扎格納特派,各派信奉的神明不同,但是都被視為毗濕奴的化身。濕婆派同樣分為流行在克什米爾的三相神濕婆和流行在南印度的濕婆悉檀多派。性力派分為左道和右道兩派。泰戈爾家族信奉的是毗濕奴派,該派最早的創始人是虔誠派運動的先驅、吠檀多哲學差別不二論的奠基者羅摩奴阇(Rāmānuja,1017~1127)。他曾宣稱:梵的化身毗濕奴是大慈大悲、公正無私的神,人在神面前只能服從和虔誠信仰,無論是誰,不分種姓,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虔誠崇拜毗濕奴,使自己的靈魂完全歸附于大神,就能擺脫現世苦難,求得永生。羅摩奴阇的思想反映了中世紀印度農民和手工業者反對封建制度要求種姓平等的思想。繼羅摩奴阇之后,虔誠派運動的領袖還有吠檀多二元論的代表摩陀婆(Madh-va,1199~1278)、羅摩難陀(Rāmānanda,1360~1450)以及著名的思想家、詩人伽比爾(Kabir,1440~1518)。泰戈爾深受他們的影響,他曾不止一次地熱情歌頌了這些領袖為了追求真理而甘愿忍受屈辱的大無畏精神。1900年他以《不忠實的丈夫》為題,采用故事詩的形式,贊揚了織布工伽比爾;1934年他在安得拉大學的演講中再次頌揚了羅摩難陀和伽比爾的正義行為,出身于婆羅門種姓的羅摩難陀由于全力支持織布工伽比爾和清掃工路易達斯(Ruidas),因此被當時的社會貶為賤民,而泰戈爾說,只有他才真正地上升為最高的、超人的種姓。泰戈爾還被毗濕奴教派主張神與人相結合的思想所吸引,他說,“毗濕奴教派大膽地宣布:神已經和人結合,在那里人類的存在成為最大的歡樂。”這種思想正是泰戈爾本人虔誠的宗教感情的基礎,他深深崇拜著具有人性的神,或者說是具有神性的人。在他看來,這種神人合一的境界才是人生旅途的終點。有時他把神稱為“無限”,把人稱為“有限”,他認為無限只能在與有限的密切結合中才能被感知。泰戈爾說:“無限和有限是一體,正如歌和歌唱是一體,……絕對的無限像缺乏一切確定音調,因面是沒有意義的音樂。”有在“完整的內在的無限和外在的有限中統一時,我們才能在二重性的和諧中懂得真理?!蹦敲?,神和人又是如何結合呢?在這個問題上泰戈爾同樣接受了毗濕奴教派的泛愛觀,認為只有愛才具有統一的力量。他說:“只有在愛中存在的一切矛盾才能相互結合和消失,只有在愛中才有聯合……愛必須在同一時間里存在一和二?!碧└隊柕淖诮逃^正是以這種無限虔誠的愛去追求神人合一的真理,他的《吉檀迦利》也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泰戈爾雖然是正統的印度教徒,但卻不是一位狹隘的宗派主義者,對于印度教沿襲下來的弊病,如偶像崇拜,煩瑣的宗教禮儀,各種迷信活動和愚昧落后的習俗,他都采取堅決反對和抵制的態度,他認為內心的虔誠要高于形式上的、表面的禮儀,精神的奉獻要高于物質的祭品,一切宗教的清規戒律只不過是教派的偏見。因此,他曾以祖國的名義號召一切宗教聯合起來,共同編織愛的花環,來建設一個美好的、勝利前進的印度。泰戈爾所以能夠跨越本教派的界限,堅決反對各宗教之間的隔閡和紛爭,是因為他在其他宗教中也看到了同樣博愛、勸善、追求真理的美好思想,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很多內容都取材于佛教經典,如故事詩《無上布施》《供養女》《價格的添增》均取自《撰集百緣經》;《比丘尼》取自《如意樹譬鬘喻論》。他承認“對于我來說,奧義書的詩句和佛陀的教導已經永遠成為靈魂的東西,因此,它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我曾經將它們運用于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說教中……?!钡拇_,在泰戈爾的許多演講中都引用了佛陀關于仁愛、布施、忍讓、精進等有關“六度”的教導和大乘佛教關于中庸與普度眾生的思想。對于錫克教,他十分欽佩該教創始人那納克(Nanak,1469~1538)。他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提出反對偶像崇拜、煩瑣祭儀、苦行和消極遁世的主張。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是神力的最高表現,人在神面前是平等的,種姓分立和歧視婦女都是違背神意的。泰戈爾對此倍加贊揚,并且寫了很多詩篇歌頌反封建斗爭的錫克教的勇士們。如《被俘的英雄》(1900),贊揚錫克教導師般達為了反抗外族入侵而英勇就義的大無畏精神;長詩《戈賓德·辛格》(1886),描寫了該教第十代祖師終身與莫臥兒王朝進行頑強斗爭的民族氣節和戰爭失敗后他毫不灰心、一心準備繼續斗爭的堅忍不拔的精神。此外,伊斯蘭教蘇非派的神秘主義思想也對泰戈爾產生過一定影響。

第三是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泰戈爾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但是他同時也是一位國際主義戰士。他曾訪問過歐洲,亞洲和美洲,與當時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有過廣泛的接觸和交往。并且從小就閱讀了大量的英國文學,“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我們大量談論的是柏克堂堂的演說,麥考萊滔滔的文章,討論的中心也是莎士比亞的戲劇、拜倫的詩歌,對19世紀英國的政治思想——寬容的自由主義——尤其熱心。”后來,泰戈爾又多次去英國留學和訪問,對西方的人道主義和人性論倍加欣賞。然而他在接受西方思想時,往往涂上一層東方的色彩,或者是用東方的思想來融合西方的思想,將西方納入東方的軌道。這是因為泰戈爾對印度文化,對東方的精神文明具有一種偏愛。

比如,在宗教信仰方面,他將西方資產階級的博愛思想納入奧義書的范圍,認為基督教的圣經和奧義書的格言完全一致。

奧義書曾說過:“個人的靈魂與最高的靈魂相結合則無所不在。”

耶穌基督曾說過:“我是他——我和我的圣父是一體?!?/p>

泰戈爾認為在基督教和印度教之間沒有原則上的區別,印度教崇信“神人合一”論,或是“梵我同一”說,基督教提倡“我是他”,兩者同樣建立在“愛”的基礎上,以愛來連接天堂和人間、理想和現實、無限和有限。

又如,在道德觀方面,泰戈爾接受了西方的人道主義思想,他認為這種思想正是人超越于動物的表現,動物受本能的驅使必然會殺死自己的敵人,而人能夠發出奇怪的命令:寬恕你的敵人。他在《超人》這篇演講中,曾敘述一個故事,在20世紀20年代,阿富汗某個村莊的居民曾保護幾個因飛機墜毀而降落被俘的英國飛行員的生命,而這些飛行員正是奉命前來轟炸他們的。泰戈爾認為這種事恰好說明人性不同于獸性,是人道主義的表現。然而這種人道主義思想同樣也可以在印度古代文獻中找到根據,于是泰戈爾列舉了古代戰爭中的幾十條規則,即對于一切弱者、圣者、無防衛者、繳械投降者、中立者、被傷害者……均不準殺害。這說明西方的人道主義與印度古代的傳統思想相一致。

與人道主義相聯系的是西方資產階級抽象的人性論。泰戈爾對此極為欣賞,他認為人不能只滿足于生理的要求,他應該成為一個“超人”,一個“普遍的人”。人與動物不同,動物通過嗅覺和視覺獲得對目的物的認識,本質上是關心直接的需要。而人有更高的愿望,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追求人的完美,可以不惜犧牲一切。在這里,泰戈爾所指的人是抽象的人,沒有階級性,沒有時代感,既沒有國別,也不分種族。正像他自己所說的:“……每個人都生存在他的時間和地點的界限之外,在那里他的知識和努力真正成為一切時代和一切人所共享,過去和未來同樣屬于全人類?!倍@種由人上升為超人的思想,正是吠檀多哲學證悟的最終真理——小我歸入大我。因此西方的人性論其實在《薄伽梵歌》中早有教誨,人不只關心個人,還需關心他,“他就是人中之人性”。

在美學思想方面,泰戈爾雖然有他獨自的特點,但是或多或少也受到西方直覺主義的影響,強調人對美的感受,他認為這種美感比理性認識更接近現實。他同意柏格森的看法,斷言只有通過美感才能將我們吸引到現實的核心。

至于西方文學的影響,可以引用V.S.納羅婆尼的觀點概括如下:“如果沒有莎士比亞的洞察力揭露出人類本性的復雜性,沒有華茲華斯的平靜和坦率,沒有雪萊對美的改造力和統一的信念,沒有勃朗寧朝氣蓬勃的樂觀主義和惠特曼暖人心房的人道主義,那么他對生活的了解將是比較貧乏的?!?/p>

總之在泰戈爾的思想中,曾經融會了印度和西方,古代和近代多方面的知識,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他不斷地融會貫通,吸收改造,最終形成泰戈爾本人特定的思想。因此,我們說泰戈爾的一生既是這些思想的綜合者又是分析者,既是繼承者又是批判者。和諧與統一,韻律與節拍;這是他全部思想的主流,也是古今印西各種思想在他身上融合與共鳴的基礎。在了解了泰戈爾哲學思想的淵源以后,再進一步探索他本人的哲學思想特點就比較清楚了。

這些特點是:

一、泰戈爾首先是一位詩人、文學家,其次才是廣義上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因此他的哲學思想不是采用系統的理論化的說教來表達,而是通過帶有美學風格的詩歌和文學來闡明,所以要想了解泰戈爾的哲學思想,絕對不能忽視對他文學作品的研究。因為他的一生絕大部分作品是詩、小說、戲劇、散文、歌曲和繪畫,而這些作品正是通過多種藝術形式表達了他的人生觀、宗教觀、道德觀和世界觀等等。例如長篇小說《戈拉》,反映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孟加拉社會兩種思潮的斗爭,同時也表明了泰戈爾對當時社會上各種問題(包括民族、宗教、種姓、婦女等)的看法,而這些方面正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又如詩集《吉檀迦利》,集中反映了他的世界觀和宗教觀。上百篇的短篇小說是泰戈爾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精華。他的許多戲劇,詩歌都富于深刻的哲理,體現了他的辯證思維方法和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甚至他創作的歌曲也同樣體現了他的人生觀和宗教觀。有些詩熱情奔放,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有些詩像一把匕首,直插侵略者的心臟,表現了他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都是研究泰戈爾哲學和社會思想不容忽略的內容。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除了文學作品外,泰戈爾也有一些系統化、理論化的哲學著作,這就是他所發表的演講集和論文集,如《人生的親證》《論人格》《創造的統一》《人》《民族主義》《人的宗教》《文明的危機》《在中國的演講》等。這些著作大部分發表于1905年以后,是他哲學思想已經成熟的作品,不過基本內容多屬于人生論和社會論的范疇,關于世界觀和認識論的系統闡述不多。此外,他的書信集也往往以詩的語言表達了他的某些哲學觀點。總之,研究泰戈爾的哲學思想,千萬不能忘記它們的美學形式,要透過五彩繽紛的藝術形式去探索詩人哲學的靈魂。

二、正因為泰戈爾是一位偉大的詩哲,所以他使用的哲學術語絕不是一般哲學教科書上枯燥的定義和空洞的概念,而是蘊涵著個人感情的詞匯。甚至這些術語的含義也隨著感情的流動而變化。同一個詞匯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含義,或者同一種意思采用不同的詞匯來表達,因此,我們在剖析泰戈爾的哲學思想時,既不能套用歐洲哲學的術語,也不能照搬中國哲學的概念,必須結合印度哲學的傳統和泰戈爾本人的特點來分析、理解,以便作出恰當的評價。

例如,有限和無限,按照哲學一般定義來說,“有限”指有條件的、在時空上具有一定限制、有始有終的東西,一般是指物質世界上存在的具體事物?!盁o限”是指物質世界所具有的物質性、運動、變化和發展,這一切都具有永恒的無限的意義。而這種物質世界的無限性只能存在于有限的世界中,換句話說,就是在有限中體現物質世界的無限性。但是泰戈爾在使用這對范疇時,卻加入了另外的含義,他把“有限”規定為人和物,將“無限”視為“神”“超人”“普通人性”的同義語。有限與無限的關系,替代以人與神的關系,或者說是人與超人的關系;小我和大我的關系。

又如,“神”這個概念,在泰戈爾的作品中,不是一種理性的抽象,而是一種感性的直覺的體驗。在《吉檀迦利》中,他幾乎賦予神十多種稱呼:我的主,萬王之王,我的情人,我的國王,我的君王,朋友,愛人,兄弟,無限。泰戈爾的神是富有人性的神,“他是在鋤著枯地的農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陽下,陰雨里,他和他們同在……?!鄙衽c人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和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對神的理解完全不同,而是繼承了印度古典文學《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傳統在人與神之間建立了一種親密的關系。

其他如對于真理,同一、實在、幻等也有其特殊的運用和解釋,這是探討泰戈爾哲學思想時必須要注意的前提。

三、和諧和統一是泰戈爾哲學思想的核心。它貫串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滲透到各個不同的思想領域。例如在世界觀方面,他追求人與神和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認為“世界和人類合為一體這是偉大的真理。印度人強調在個人和宇宙之間存在著和諧,他們認為如果宇宙對我們來說是絕對無關的東西,那么我們就不能與周圍環境有任何交往了?!痹谌松^方面,他追求普遍的、共同的人性,提倡建立“我是他”的學說。在宗教觀方面,他號召各宗教和各教派聯合起來,反對宗派主義,認為“宗派主義是實利主義,它甚至企圖用它的數字實力、暫時的權威和表面的禮儀去建立自己成功的堡壘;在信徒的思想上它培育一種分裂的妒忌觀念,以致引起比世俗利益沖突更加致命的沖突……。”在真理觀方面,他認為“真理就是一切事物的綜合”,“真理的全貌在于無限和有限的和諧,盡善盡美的永恒精神和不斷在變化的事物的和諧”。對于“美”和藝術的看法,他尤為強調內外之間的和諧,主張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真善美的統一。他說:“我們通常稱之為美的東西,那些表現為線條,色彩和聲音的和諧的東西,或表現為言辭與思想一致的東西,之所以令我們愉悅,只是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中包含著最高真理?!倍@種“真理只是‘一’,當我們的心感知了這個‘一’時……我們的心便體會了那‘無限’了。而所謂美也就是這個‘一’的和諧的實現。”總之,泰戈爾認為同一、統一、均衡、協調是一切事物之間最本質的關系。當然他也并不否認事物之間還存在著矛盾與對立,如正極和負極,向心力和離心力,引力和斥力,熱與冷,光明與黑暗,美與丑,善與惡,悲與歡,運動和靜止等。但是他認為這種對立的關系正好是從不同的側面說明世界在本質上是各種力量的調和,如果不存在這種調和,那么世界將在混亂中毀滅。這正如人的左手和右手,左眼和右眼一樣,它們是相反的,但是,它們之間卻協調一致,如果這種配合被破壞了,那么,人也就無法正常工作了。因此,在泰戈爾看來,對立只是非本質的和暫時的,和諧與統一才是事物之間永恒的真理。

通過了解泰戈爾哲學思想的淵源和把握住他的哲學思想的特點,才能進一少探討他的哲學和社會思想的各個方面。

宮靜,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泰戈爾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