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zhuō)[1]未轉黃茆岡。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注釋】
[1]棹(zhuō):船槳。
【譯文】
人去汴京,日夜兼程,向著錢塘我一路秋風;楓葉蘆花,滿目秋色,給了我滿懷秋的逸興。陶然于江淮的水闊天長,分不清遠近,一片空茫;船上看山,青山在久久地守候,但見它隨著船兒時低時昂。出潁口,入淮水,抵壽州,遠遠的白石塔立在前頭;黃茆岡還沒有到呢,船槳未轉,船兒悠悠。波平浪靜風軟,望不到等在那里的故人身影,也許,我和他正同時佇立遙相望,面對著煙水濠漾……
【解析】
這首詩寫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赴杭途中。蘇軾七月離開汴京,沿蔡河舟行東南赴陳州,歷潁州,出潁口,入淮水,至壽州。潁口、壽州均在今安徽境內。第一句“我行日夜向江海”實寫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有一種賢人去國的憂憤抑郁之情。整首詩也寫得蘊藉淡遠,蒼茫一片,微含著愁緒,這也正是當時蘇軾的心境。蘇軾此次出京,在于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遭到王安石黨人謝景溫的誣告,蘇軾不屑自辯,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實是政治上遭到排擠、受到誣陷的結果。頷聯兩句寫舟行景況,頸聯敘自行所見。前六句寫盡詩題的前半部分“出潁口初見淮山”。末聯寫遙望抵達之地,預想故人在埠頭佇候,照應詩題的“是日至壽州”。全詩情景交融,神完氣足,光彩照人,看似平淡實則奇警,看似松散實則精練,方東樹評曰“奇氣一片”。
詩中最精彩的當然是頷聯?!伴L淮忽迷天遠近”,船行長淮,水天一色,蒼茫一片——寫水寫得有特色;“青山久與船低昂”,這一句相對水來寫山,句意更為神妙,不言船行水上之起伏,卻化靜為動,反覺青山忽低忽昂地與船與人相伴——物我相融,情狀全出,真神來之筆。東坡晚年謫居時還草書這首詩,可見他很偏愛這首詩。
上一篇:蘇軾《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初到黃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