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宦者傳論
【原文】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①,其源深于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②。
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③,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后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于朝廷④,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后左右之親為可恃也⑤。故前后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于帷闥⑥,則向之所謂可恃者⑦,乃所以為患也。
【注釋】
①宦者:宦官,也叫太監,是一些被閹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人,在宮廷內侍奉皇帝及其家族?;鹿俦緸閮韧⒐伲荒芨深A政事,但因為是皇帝最親近的奴才,所以往往能竊取大權。
②一端: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
③小善:指一些能得到人君喜歡的小事。中:迎合。意:心思,想法。
④碩士:學問淵博之人。這里指賢能之士。
⑤恃(shì):依賴、依靠。
⑥伏于帷闥(tà):禍患潛伏在帷幕宮門之間,這里指潛伏在皇帝身邊。闥:寢室旁的小門。帷闥:此指皇宮近侍。
⑦向:原先,以前。
【譯文】
自古以來,宦官擾亂君王的國家,比女子造成的禍患還要嚴重。女子,只不過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罷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個方面啊。
宦官所擔當的職責就是每天侍奉在君王身邊,容易與君王形成親密關系,他們善用心計、用心專一而且手段毒辣;他們能用微小的好處來迎合君王的心思,能用小小的忠信獲得君王的信任,從而使君王一定會信任他們并且愿意親近他們。等到獲得了君王的完全信任,這樣以后他們就可以趁機利用禍福來恐嚇他、挾制他。這時候雖然有忠臣賢士列位于朝堂之上,但君王認為他們和自己關系疏遠,不如侍奉自己起居飲食、每天都在左右侍奉自己的親隨可靠。所以君王與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親密,卻對那些忠臣賢士日益疏遠,而君王的勢力就會因此變得一天比一天孤立。一旦勢單力孤,則懼怕發生禍患的心理就會更加嚴重,而挾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會一天比一天牢固。君王的安危,取決于這些人的喜怒,而禍患就潛伏在君王的內廷之中,于是過去君王認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現在所能成為禍患的根源啊。
【原文】
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雖有圣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①,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②。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于內,而疏忠臣碩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③?;抡咧疄榈?,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故曰:“深于女禍”者,謂此也。可不戒哉!
【注釋】
①抉(jué)其種類:將為害的宦官及其黨羽全部挖取出來。抉:挖,挑出。
②以快天下之心:這樣可以使天下人心大快。
③捽(zuó)而去之:揪住并把她除掉。捽:揪。
④唐昭宗之事:這里指唐昭宗為宦官擁立,受其挾制,乃引朱溫為外援,宦官則劫持昭宗,雙方在鳳翔惡戰年余。后朱溫得勢,先殺盡宦官,再殺昭宗和朝臣,后滅唐。
【譯文】
當禍患已經很深的時候才發覺,想去和平日里疏遠的大臣們商討一起除掉自己身邊的近侍宦官,但行動慢了就會使禍患日益嚴重,操之過急,就容易出現宦官挾持君王做人質的狀況。這時候即使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與君王共商對策了。就算是能夠商議對策,也很難實際著手去做了。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情況最嚴重的時候,很可能產生兩敗俱傷的后果。所以說,禍患大的可以亡國,相比小一點的也會使自己喪命,并且會使世上的奸雄以及所謂的豪杰們,以此為借口乘機而起,把宦官與其同黨全都除掉,使天下人心大快之后才算完。過去歷史上記載的宦官之禍往往都是這樣的,而且不止一個朝代?。?/p>
作為君王,并不是想在宮中供養宦官使其成為禍患,而在朝堂之上疏遠忠臣賢士拒之于千里之外,這都是日積月累逐步而成的,是形勢發展使事態變成這樣的。至于那沉迷于女色的結局,不幸的是一直執迷不悟,那么禍患就要隨之降臨了;但是一旦讓沉迷者醒悟了,把她們揪出來除掉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禍患,雖然想有所悔悟,但已經形成的勢力過于龐大,使君王沒有辦法把他們除掉了。唐昭宗滅亡之事就是這樣的。所以,“宦官之禍,比女人造成的禍患還要嚴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有所戒懼??!
【賞析】
這篇文章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宦者傳》所作的傳記評論。東漢末年與晚唐時期,宦官弄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以至于先后釀成了亡國的災禍。歐陽修鑒于此,特在其《五代史》中為宦者立傳,闡明宦官專權為害之深,以此作為后世人君的警戒。
本文開篇點題,直接以“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于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為切入點,分兩路剖析了禍害國家滅亡的原因所在。接下來詳細描述了宦官一步步把持朝政、危害政權的具體過程,從而警告后世君王不要漸積養禍。
關于“宦官之害,深于女禍”,文中側重描寫了宦禍的形成。因為宦官服侍皇帝生活起居等事物,所以更便于了解皇帝的生活習慣與思想志趣,也就更容易把握皇帝的喜怒哀樂,況且他們都是“閹割者”,心理上的恐懼與空虛促使他們要抓住一些什么。在這種情況下,一種不健全的心態也很容易滋生,那就是弄權!這樣就可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們就挖空心思去接近皇帝,取得皇帝與后宮受寵者的信任,等待時機成熟。他們先以“小善”“小信”來穩固人心,求得君主的信賴;等到君主完全信任之后,就趁機進讒言,用禍福之事嚇唬君主,離間重臣,以達到把持君主之目的。一旦弄權成功,為了確立威望,就專橫殘忍地排除異己,甚至心狠手辣、不遺余力。而皇帝身邊只有宦官時刻不離左右,很多真實信息就被他們拒之門外而一無所知。這樣一來,就必然形成君主對宦者“日益親”,對朝中的忠臣“日益疏”,而君主之勢也就自然“日益孤”了,從而造成了君主真假難辨的局面,禍患就成為一種潛在的必然了。等到皇帝清醒過來,發覺養禍已深,想除掉亂政的宦者,但無論速度快慢,都可能會受到一些未知的制約,稍有不慎,就被宦官挾持為人質,甚至弄得“亡國”“亡身”,使天下奸豪趁機以救國為借口乘勢而起,殺盡禍亂的宦者而取代國政。至此,作者慨嘆一句“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足以發人深思!
文末作者再從君主角度宕開一筆,高呼“‘深于女禍’者,謂此也??刹唤湓?!”,這發自肺腑的呼喊,更能使人深入思考,并與開篇相呼應,情深而理切,成就了此篇堪稱千古卓絕的傳世佳作。
上一篇: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養魚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