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二首(其一)①
遠接商周祚(zuò)最長②,
北盟齊晉勢爭強③。
章華歌舞終蕭瑟④,
云夢風煙舊莽蒼⑤。
草合故宮惟雁起,
盜穿荒冢有狐藏。
離騷未盡靈均恨⑥,
志士千秋淚滿裳。
注釋
①“郢”,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國都。
②“遠接句”,相傳楚國的祖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氏,殷商時高陽氏之后彭祖氏曾為侯伯;周成王時,熊繹受封于楚,所以說楚國國祚遠接商周。“祚”,王位、正統。
③“北盟句”,春秋時,楚國與北方齊、晉等大國爭霸,常常會盟。
④“章華”,章華臺,春秋時楚靈王所建。
⑤“云夢”,云夢澤,楚國著名的藪澤,在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
⑥“靈均”,屈原字靈均。
賞析
南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宋朝廷向金屈膝求和,達成隆興和議。乾道二年(1166),陸游也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罷黜回鄉。閑居四年之后即乾道六年出任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途中經過湖北江陵,江陵即是戰國時楚國國都郢都,屈原曾寫有詩歌《哀郢》。陸游憑吊歷史遺跡,撫今思昔,觸景生情,遂追慕屈子,慷慨悲歌, 以屈原的《哀郢》為題,寫了兩首七律。 以抒發自己熾烈的愛國情懷,這里所選的是第一首。
首聯用追慕和贊賞的口吻寫出了楚國悠久的歷史和昔日的強盛,采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這樣寫是為了與頷聯和頸聯中所描寫的楚國后來的衰落敗亡、遺址的蕭瑟荒涼作強烈的對比。“遠接商周祚最長,北盟齊晉勢爭強”,是說楚國遠承商周二代, 國統久長,在發展鼎盛時期, 曾和齊晉結盟,對抗強秦。楚原是商的屬國,到熊繹時又被周成王正式封為諸侯國。所以說是“遠接商周祚最長”。
頷聯和頸聯均寫眼前景物的蕭瑟荒涼,楚國最終由盛而衰,以至為秦所滅,這種盛衰興亡的強烈對比令人唏噓不已。“章華歌舞終蕭瑟,云夢風煙舊莽蒼”,“章華”, 即章華臺,楚國離宮,當年章華臺上的歌舞升平,早已成為過眼云煙,而今是一片蕭索寂寥;而楚地著名的云夢澤,卻氣象依舊,風煙迷蒙, 闊大蒼茫。這里,詩人以章華歌舞之短暫與云夢風煙之永恒作強烈對比,抒發物是人非、江山依舊、人事蕭條的感嘆,極富概括力和感染力。“草合故宮惟雁起,盜穿荒冢有狐藏”, 當年郢都繁華的樓臺殿閣,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見大雁時時飛起;早已被盜掘的荒墳野冢,如今成了狐兔藏身之地。這凄涼敗落的景象既是詩人眼前所見之景,又是楚國衰亡的象征。
尾聯畫龍點睛,在前面對比的基礎上道出了全詩的主旨。《離騷》還沒有寫盡屈原信而見疑、忠而罹謗的滿腔悲憤,屈原的愛國深情,千秋之后仍深深地感染著像陸游這樣的愛國志士,以致不能自已,淚滿衣裳。“靈均”是屈原的字,“靈均恨”,既是屈原在《離騷》 中所無法盡情宣泄的家國無窮之恨,也是陸游在這首詩中所要表達的與屈原共命運的嘆息。因為愛國而獲罪的陸游,把屈原引為異代知音,對屈原的不幸遭遇有著深切的同情和強烈的共鳴。
這首詩借屈原的千古遺恨來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在對楚國舊都的慨嘆和對屈原的思慕之中,也包含著對南宋國土喪失的痛惜,對屈膝茍安、腐敗昏聵的南宋小朝廷的怨憤。
上一篇:陸游《卜算子》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
下一篇:陸游《夜泊水村》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