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水村
腰間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銘①。
老子猶堪絕大漠②,
諸君何至泣新亭③?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④。
記取江湖泊船處,
臥聞新雁落寒?、?。
注釋
①“燕然”,山名,即蒙古的杭愛山。東漢和帝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北擊匈奴至燕然,作銘刻石記功。
②“老子”,陸游自稱?!敖^”,橫渡。
③“新亭”,在今南京,三國時始建,東晉南渡后,中原各地相繼淪陷,過江士大夫們在新亭宴飲,相對涕泣,只有王導(dǎo)不以為然,以為徒然哭泣無濟(jì)于事,應(yīng)以實際行動振作起來。典出《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dāng)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④“青”,黑色。
⑤“汀”,水中小洲。
賞析
這是一首慷慨蒼涼、飽含愛國熱忱的七言律詩。詩于宋淳熙九年(1182)作于山陰。這一時期的詩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園生活的同時,心中卻一刻也未曾忘懷世事國情。本詩所抒寫的就是詩人老而彌堅、至死不變的愛國情懷, 以及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深刻矛盾。詩寫得蒼涼悲壯,筆力道勁。
首聯(lián)寫退居鄉(xiāng)野、久離疆場、無緣抗敵的落寞悵惘。“羽箭久凋零”,是說被棄置已久,寫出其閑居的郁悶、失落。“燕然未勒銘”,典出《后漢書·竇憲傳》:竇憲北伐匈奴,追逐單于,登燕然山刻石紀(jì)功而還。燕然未勒,是說虜敵未滅,大功未成,則更憤懣不平。頷聯(lián)抒發(fā)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志愿,表達(dá)了對那些面臨外寇侵凌卻不抵抗、無所作為的達(dá)官貴人的指斥。上句是說大丈夫在神州陸沉之際,本應(yīng)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個“猶”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態(tài)?!敖^大漠”,典出《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是漢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語。兩鬢蕭蕭,仍然豪氣干云,朝思夢想著馳騁大漠、浴血沙場。“諸君何至泣新亭”,作者借用典故,表達(dá)了他對那些高居廟堂的袞袞諸公在國家山河破碎之際要么醉生夢死,要么束手垂淚的懦弱昏庸的不滿。
頸聯(lián)揭示了歲月蹉跎與夙愿難償?shù)拿堋!耙簧韴髧腥f死”,盡管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為了拯救國難,“我”卻甘愿死一萬次?!耙弧?與“萬”的強(qiáng)烈的對比,鮮明地表達(dá)了自己的拳拳愛國心與殷殷報國情,可謂擲地有聲?!半p鬢向人無再青”,這一句是說,歲月不饒人,滿鬢飛霜,無法重獲青黑之色,抒發(fā)了對華年空擲、青春難再的感傷與悲憤。尾聯(lián)點題,寫眼前自己閑泊水村的寂寥景象。處江湖之遠(yuǎn),眼看著干戈寥落,大宋江山任人宰割, 內(nèi)心孤寂凄涼。
全詩以夜泊水村所見的景象而寫懷遣悶,而落筆卻跳轉(zhuǎn)到報國之志上,寄慨遙深。該詩用典貼切, 出語自然,感情充沛,氣韻沉雄。
上一篇:陸游《哀郢二首(其一)①》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
下一篇:陸游《夜游宮》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