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原文與賞析
王濬樓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氣黯然收③。千尋鐵鎖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頭⑤。
人世幾回傷往事⑥,山形依舊枕寒流⑦。今逢四海為家日⑧,故壘蕭蕭蘆荻秋⑨。
注釋
①西塞山:又名道士濬磯,在今湖北黃石市東長江邊,橫江一面,既險且峻,壯若關塞。三國吳設江防于此。晉太康元年(280),王濬(jùn)率晉軍艦隊,自蜀東下滅吳,在此用烈火燒熔東吳橫江鐵索,乘勝直取金陵,統一全國。劉禹錫在長慶四年(824)由夔州(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沿江東下,途徑西塞山,感而賦詩。
②樓船:高大的戰船。益州:今四川成都。王?時任益州刺史。
③金陵:今江蘇南京,時稱建業,為東吳國都。王氣:帝王之氣。黯然:昏暗無光貌。
④尋:古以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
⑤降幡:降旗。石頭:城名。亦名石首城,又名石城。原為戰國楚威王金陵邑,筑于威王七年(前333)。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吳孫權徙治秣陵,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筑城,改名石頭。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形勢險要,為攻守金陵必爭之地。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后,南北全長約三千米,地基遺跡為赭紅色。
⑥往事:兼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迭相亡國的史事,因六朝都建都金陵。
⑦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
⑧四海為家:意即國家統一。
⑨故壘:六朝以來的營壘遺跡。蕭蕭:秋風聲。蘆荻:兩種生長于濕地和水邊的同科異種植物。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詠史詩,詠王濬滅吳的歷史,但又不限于此,有一種整體的觀照。“人世幾回傷往事”是承上啟下的句子,概括性很強,把六朝以來一一滅亡的史實一句帶過,一方面由吳、晉更替的具體史實描寫轉為帶有總結性的概寫,另一方面又由“傷往事”將詠史轉為作者帶有深沉的理性思索的感懷。“依舊”兩個字,強調了山川險要是不足為屏障的,歷史的進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一聯已經跳出具體史實,用人世變遷和山形依舊對舉,具有發人深思的味道;而尾聯更進一步,一方面表露出對于當時藩鎮割據局面日趨嚴重的現實針對性,寓含著詩人要求統一的政治主張,另一方面又大大延展了吳、晉興替的歷史時空,從而促發一種規律性的思考。“今逢四海為家日”所體現的是劉禹錫“居安思危”的政治家本色,而這首詩更為精彩的是處處體現出的作者作為思想家的思辨色彩,詩歌在對歷史與現實的反思中飽含哲理。不過這種哲理性絕不是枯燥的議論,而是通過精妙的藝術手法和詩歌含蓄深沉的內蘊體現出來。
薛雪《一瓢詩話》評價這首詩:“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到。”“似議非議,有論無論”是說它把議論融會在描寫與抒情當中,既有理性的深度,又不失詩歌的韻味。“氣魄”是說詩歌具有悲涼而不衰颯、沉重而不失堅韌的精神氣脈,以及縱橫千古、涵蓋一切的氣象。“法律”是指詩歌的藝術手法。據說這首詩其實是一首競賽的命題作文,當時同題賦詠的還有元稹、韋楚客、白居易,都是當時詩壇的名人,劉禹錫的詩最先寫好,白居易一看嘆息道:“四人探驪龍,禹錫已獲珠,余皆鱗矣”,(《鑒誡錄》)“探驪得珠”的本意出自《莊子》,不過白居易所用的引申義后來反而被用得更多,指文章能夠表現出題目的精蘊所在。白居易的意思是稱贊劉禹錫已經寫得好得不能再好,所以他們幾個干脆擱筆不作了。
此詩好在作者于極短的時間里寫出如此見地高遠而又格局雄闊、意蘊深厚的佳作,且用精妙的藝術手法很好地襯托了詩歌的思想內容。這是一首對仗工整的七律,在藝術表現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意為主而又意在言外、境生象外,他的詩歌有著高遠的立意,而這種立意是通過韻味無窮的詩境來表現的。這跟劉禹錫的詩歌理論有關系。他強調詩歌應以意為主、應當煉意,又認為:在表達精微感情和深微境界方面,詩歌是文章的精華,具有意在言外,辭近旨遠,象外有境,涵詠深長的審美特質。這兩種詩歌主張都是我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問題。“以意為主”的思想其實主要體現在宋代,而劉禹錫對于“意”的強調就使他的詩歌具有了一些理性色彩,但這種理性色彩還不像宋詩那樣濃厚,因為劉禹錫同時又強調“意在言外”、“象外有境”。
如此詩以“寒流”來寫江水,以蕭蕭秋風、瑟瑟蘆荻來烘托營壘的殘敗,就是用一種陰冷、晦暗的色調和肅殺的季節、景物來表現遺址殘跡的凄涼,通過對環境的渲染來襯托作者對歷史與現實深沉的思索。試想一下,如果“今逢四海為家日”后面所接的不是“故壘蕭蕭蘆荻秋”而是一種比較燦爛的景致,那詩歌意境所傳達出來的言外之意就會完全不同了,那似乎就是在歷史的朝代更替和今天的四海一家之間形成一種對照,表現作者對于今天四海一家的欣喜,就完全沒有了作者深邃的哲理思索和歷史反思。
上一篇:[唐]劉禹錫《浪淘沙九首(其八)》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金陵五題》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