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①
【題解】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地游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約在唐玄宗開元十二年至開元十四年(724-726年)間。根據郁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游,直至遠渡荊門。李白一向都在四川生活,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開家鄉是準備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
全詩意境高遠,風格卓群,于雄渾壯闊的景象之中,把一個遠游少年倜儻不群的形象以及濃濃的思鄉之情展現在讀者眼前。
【原文】
渡遠荊門外②,來從楚國游③。
山隨平野盡④,江入大荒流⑤。
月下飛天鏡⑥,云生結海樓⑦。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
①荊門:山名,今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跨宜都市與宜昌點軍區分界。
②遠:遙遠。
③楚國:楚地,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④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⑤大荒:此處指廣闊無際的草原。
⑥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猶如天上飛來的明鏡。
⑦海樓:海市蜃樓,簡稱蜃景。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譯文】
我乘著小船飛渡長江,抵達遙遠的荊門山外,來到戰國時期的楚國境內游覽。
只見那巍巍高山隨著原野的出現漸漸隱去,蒼茫的江水仿佛流進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每當明月高懸映入江波之中,猶如天上飛來的明鏡,時而有空中的云彩結成美麗的景致,仿佛海市蜃樓一樣。
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的滔滔江水,它奔流萬里,一路相送我乘船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上一篇:李白《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白《灞陵行送別》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