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跟著執念跑,世事微小如塵埃
梁先生語錄:
我們生活之亂是由于心跟著念跑。原來心是自然的,現在變成了勉強的,到后來這種勉強的反成為自然的了。因為我們的心原來沒有雜念才自然,有雜念就是勉強。現在有雜念反成了自然,而沒雜念竟成了勉強,仿佛要想法去恢復安和泰然反成了難能之事。
“原來心是自然的,現在變成了勉強的,到后來這種勉強的反成為自然的了。因為我們的心原來沒有雜念才自然,有雜念就是勉強。”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世人常常誤入這樣的歧途中,致使自己陷入勉強之中,而自身卻未發覺,反倒以為這才是人生常態。殊不知,一切煩惱正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
比如說,世人都說功名利祿好,因此,人人都把追求聲色名利當做是人之常情。其實,人降生時,不過是個赤裸之身,不帶來什么;而死去的時候,也帶不走任何事物。這才是自然的。一切以零為起始,再以零為終結。所以說,生命中,追名逐利之事,不必非爭個勝負,更不必把它當做“本來就該做的事情”,一生執著于此,殊不知,恬淡清和,一生才有波瀾不驚之美。看淡一切,才是本然。若不然,將自己勉強于名利聲色之爭中,煩惱憂苦便源源不斷,又該從何快樂?
對此,梁先生認為,人生的煩惱在“識俱生我執上的四根本煩惱”:一是我癡(冥頑無明);二是我見(于非我上計我),三是我慢(傲慢),四是我愛(耽愛)。“煩惱障從我執來”。所謂“我執”指的是“違遠事物真際”,而讓自己陷入貪、嗔、癡的泥沼之中,“以致造作出許多愚蠢罪惡來”。但是,我們應當看到,更主要的是,一切煩惱由此而生,并且與日俱增。
由此可見,追求幸福人生,尋找快樂之道,不可不知的一大人生智慧是:心不跟著執念跑,世事微小如塵埃。
不論是觀摩這個世界,還是審視我們自身生活,都不難發現,若是心不跟著執念走,而是順著人生來時的自然之心走,便會避免許多愁,也能看淡許多愁。在這一點上,佛家所強調的就是“破我執”,因而眾生能得普度,就是這個道理。
相反,心若跟著執念走,常常會生出許多無故的煩惱來,致使自己不快樂。比如說,一心想積累財富,卻苦苦不得,因而急、躁,狂、怒,總是處于忙碌之中,將心擱在遠處,從不曾放慢腳步欣賞過眼前的風景,讓自己陷入抱怨人生與生活的漩渦中,一灘苦水,不可收拾。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所以說,人生于世,我們要快樂,就須得除貪、戒執。不然,就難以做自然的自己,更難以獲得快樂。而這,正是梁先生從釋家修行中悟出的道理,也是他對世人的勸誡與告慰。但是,我們須看到,除貪、戒執并非易事,從何得之?我們先來看看南懷瑾先生在《金剛經說什么》中講述的一個故事:
據說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功德極大。皇帝得知,便聘他為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一身金縷袈裟。他什么都不喜歡,什么都可以舍棄,唯獨鐘愛這個紫金缽盂,無時無刻不帶它在身上。
這個法師一生都在做公德、蓋廟宇、講經說法,但他沒有打過坐。年老的時候,一天,他看到兩個小鬼拿著閻王給的拘票和刑具手銬來捉他。當這兩個小鬼正準備銬上他的時候,他和兩個小鬼商量道:“我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準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行成功了,先度你們兩個,再度你們老板,閻王我也去度他。”
兩個小鬼被他說動了,果真答應了。于是這位法師放下一切,精心地打起了坐。三天后,這位法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什么都沒有,就是一片光明。七天后,兩個小鬼來找他。結果除了一片光什么都沒找到。最后,兩個小鬼定睛一看,發現這片光里只有一絲黑影,恰似紫金缽盂之狀。
兩個小鬼知道這位法師鐘愛他的紫金缽盂。他倆靈機一動,搖身一變,就變成老鼠,去咬這個缽盂。和尚動念了,一動,光就沒有了,就現出身來,他倆立刻把法師的手銬上了。
由此可見,除貪、戒執,是極難的事。但是,更要看到,要得道,在百味人生中獲得真正的快樂,更要除貪、戒執。不然,就如梁先生所說的,我的生活將會因此而亂。其亂的表現,不僅在外表的無所成就,更在內心的不得安寧,所以不快樂。
因此,人生在世,我們不能讓心跟著執念走,要讓“世事微小如塵埃”的自然與淡然,而這,也正是真正的快樂之道。
上一篇:《得失長短一望而知》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心太高,容易厭人厭己》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