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①》
肥水東流無盡期②,當初不合種相思③。夢中未比丹青見④,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⑤,兩處沉吟各自知。
注釋
①元夕:元宵之夜。
②肥水:源出安徽合肥西南紫蓬山,東流經合肥入巢湖,西流經壽縣入淮,此處指東流的一支。
③不合:不該。相思:相思樹。
④丹青:繪畫用的顏料,此處指畫像。
⑤紅蓮夜:指元宵夜。紅蓮,燈。宋·周邦彥《解語花·上元》:“風銷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
賞析
姜夔是南宋最后一位大詞人,也是南宋著名詩人,他把寫詩的江西筆法運用到詞中,以江西詩風的瘦硬勁峭來救詞的軟媚,從而形成清剛峭拔的特色。“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肥水:特定的所指。指作者在合肥的一段情。“種相思”的“種”是句中的詩眼,指在心田種下相思情緣。“不合”二字是否定的語辭,顯得峭勁拗折,似乎是表達悔恨之意,實際上正是以此來表達相思之深。這句又和上句“肥水東流無盡期”形成對照,一句綿邈,一句瘦硬,形成拗峭的效果,是用健筆寫柔情。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相思情深而期待夢中相見,然而分離已久,在夢中所見的戀人甚至還不如她的畫像真切,這是寫寄希望于夢、然而夢也令人失望的關于相思的一層惆悵,可是就連這樣不真切的夢也很快被山鳥的叫聲驚醒,這是關于相思的又一層惆悵,夢里夢外都是惆悵。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作者用似乎已經不起波瀾的平淡、平靜之語表達分離日久的心緒。“人間別久不成悲”,我們離別得太久,不斷重復的相思和不可相見的痛苦,使愛情在表面上看已不熱烈了,這種麻木似乎顯得已經沒有悲傷。可是,真的忘卻了嗎?接下來兩句在語意上對“人間別久不成悲”的轉折,正說明了作者的相思情深從未淡忘。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如果真的已經“不成悲”,又豈能年年在元夕之夜遙遙相思呢?這首詞的題目是“元夕有所夢”,結句又說“誰叫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大約元夕對于作者與他的情人有著某種特別的意義,或許就是在元夕之夜相遇、相識、相戀的。
古代的元宵節是情人節,男男女女都能出門觀燈,于是會發生很多浪漫的故事。正如歐陽修(或朱淑真)那首著名的《生查子》所寫:“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這首詞雖然也是文人詞,但明顯受到民間詞的影響,淺近流暢;而姜夔這首元夕詞是典型的文人詞,從語言到風格都典型地體現著姜夔的個人特色。詞中如“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人間別久不成悲”,都不同于一般相思詞的纏綿悱惻,是用拗折的筆法、冷峻的筆調,來寫作者內心的深情、柔情和無法言說的相思的哀傷,是所謂“深情冷筆”。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原文賞析、作者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