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于襄陽書
【原文】
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謹奉書尚書閣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①,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后焉。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
豈上之人無可援,下之人無可推歟?何其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負其能,不肯諂其上②;上之人負其位,不肯顧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窮③,盛位無赫赫之光④。是二人者之所為,皆過也。未嘗干之⑤,不可謂上無其人;未嘗求之,不可謂下無其人。愈之誦此言久矣,未嘗敢以聞于人。
【注釋】
①休光:盛美的光華,也用來比喻美德或勛業。
②負:仗恃。諂:討好,巴結。
③戚戚:憂慮的樣子。
④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⑤干之:拜謁他。干(gān):干謁、拜見。
【譯文】
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監四門博士韓愈,恭謹地呈書給尚書閣下:
讀書人能夠享有大名聲,顯揚于當代的,無不是依靠已經率先成功的人士,或者是仗恃那些地位名望顯達的前輩去引薦的。讀書人能夠將美德與勛業盛美的光華流傳下來,照耀后世,也無不是因為有后輩中人為其發揚光大,或者是借助天下有名望的后輩做他的歌頌者。如果沒有前輩引薦他,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會彰顯出來;如果沒有后輩人做他的歌頌者,即使成就卓著也不會得到長久流傳。這兩種人,未嘗不是相互需要和期待的,然而這種情況要經過千百年才能相遇一次的。
難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沒有可以攀援的,居于下位的人中沒有值得推舉的人嗎?為什么相互期待這樣殷切,而相逢的機會卻那樣少呢?其中原因在于身居下位的人依仗自己的才華,不肯巴結地位高的人請求援引;身居高位的人仗恃自己的權位,不肯眷顧位居在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會因為不得志而憂愁,身居高位的人也沒能因為薦舉后輩而發出顯赫盛大的光輝。這兩種人的行為,都是不對的。不曾向上去拜謁求索,就不能說上面沒有肯于提攜后進的人;不曾向下去尋找,就不能說下面沒有值得推舉的人。我默念這些話好久了,沒敢把它講給別人聽。
【原文】
側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道方而事實①,卷舒不隨乎時②,文武唯其所用。豈愈所謂其人哉?抑未聞后進之士,有遇知于左右③,獲禮于門下者④。豈求之而未得邪?將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邪⑤?何其宜聞而久不聞也?
【注釋】
①特立而獨行:才能杰出而德行出眾。道方而事實:道德方正而且做事講求實際。
②卷舒:卷縮舒展,此為進退的意思。
③遇知:指受到賞識。
④獲禮:得到尊敬,獲得禮遇。
⑤未暇:沒有閑暇時間顧及。
【譯文】
我從側面聽說閣下懷有非凡的才能,才華出眾并有獨到的見解,道德方正而且辦事講究實際,進退有度而不同流俗,對于文武官員都能量才任用。難道這不正是我所說的那種人嗎?可是還沒有聽到哪個后輩晚生,因為得到您的賞識而留在身邊,或者被您收在門下獲得重用禮遇的。難道是您求取人才沒能得到嗎?還是您志在建功立業,以及只為專心做事報答君主,雖然遇到可以推舉的人,但沒有空閑時間施以禮遇呢?為什么應該聽到您舉薦人才的事,卻久久沒有聽到呢?
【原文】
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后于恒人。閣下將求之而未得歟?古人有言:“請自隗始①。”愈今者,惟朝夕芻米仆賃之資是急②,不過費閣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焉”,則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齪齪者③,既不足以語之;磊落奇偉之人④,又不能聽焉,則信乎命之窮也!
謹獻舊所為文一十八首,如賜覽觀,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懼再拜。
【注釋】
①隗(wěi):指郭隗,戰國人。據記載,燕昭王求賢,他站出來說:“請自隗始。”
②芻(chú)米仆賃(lìn):指柴米和雇用仆人的費用。芻:喂牲口的草。
③齪齪(chuò)者:形容氣量狹小,拘于小節的人。本文指拘謹狹隘的人。
④磊落奇偉:心胸坦白,品德卓絕。
【譯文】
我雖然沒有什么才能,但要求自己立身處世從來不敢落后于常人。閣下想要尋求的人才還沒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話說:“納賢士請從我郭隗開始。”如今的我,每天都為早晚的柴米、草料、雇仆人和租賃房屋的費用而著急,而這些只不過花費您一天享受的費用就足夠了。如果您說“我的志向傾注在建功立業,專心做事只為報答君主,雖然遇上可推舉的人,但還沒有空閑時間去以禮相待”,既然這樣,那就不是我韓愈所敢去知道的了。既然世間那些拘謹狹隘的人,不值得向他們傾訴這些話;而那些胸懷磊落并且才識卓越的人,又不肯聽我的訴說,那我只好相信自己的命運真是惡劣到極致了!
我恭謹地呈上過去寫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過目,也就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了。韓愈誠惶誠恐地再次拜呈。
【賞析】
這是韓愈寫給節度使于襄陽的一封信,當時的于襄陽位高權重,所以韓愈兩次寫書信給他,希望他能夠引薦或者直接提拔自己。可以說,這封書信立意明了,情真意切。
文中首先闡明了“先達之士和后進之士”相互依存的道理,說明了社會上的讀書人求仕常常需要有名望地位的人作引薦,而有名望地位的人也需要后進之士成為自己的門生,從而使自己聲名顯赫。他們二者之間利害相關,甚至是榮辱相連。
緊接著作者又分析了造成士子懷才不遇,而在上之人得不到賢才輔佐的矛盾原因所在。“在下之人負其能,不肯諂其上”,不妨為君子;“在上之人負其位,不肯顧其下”,未免是小人;“高材多戚戚之窮”,分明是昏庸當道,世道不公;“盛位無赫赫之光”,這是庸官無所作為的表現;而無人“遇知于左右,獲禮于門下”,這是權貴們未曾求取或不真心去求取人才的結果。
接下來作者開始著意稱頌于襄陽具有“抱不世之才”的曠世才華,有“特立而獨行,道方而事實,卷舒不隨乎時”的個性,還具有“文武唯其所用”的賢德,從整體上贊美于襄陽就是開篇所提到的“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之人。而自己正是那“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之人,在此隱約透露出自己希望得到援引之意。所以順勢引用“請自隗始”的典故,大膽地吐露出毛遂自薦的要求。這樣的說法既能恭維對方,也表白了自己求人引薦之心。既少了幾分被拒的尷尬,又保住了自己的幾分尊嚴,同時距離抵達此番寫信請求援引的目的更進一步。
全文結構嚴謹,筆力剛健,語氣委婉,感情沉郁而余味不盡,不愧是一篇文情并進的好文章。
上一篇:韓愈《雉帶箭》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韓愈《與陳給事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