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與合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的這幾句開場白,在中國差不多成為了一般的常識史觀。
這自然是有它的根據(jù)的,象孟子所說的“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便是藍(lán)本。不用說分就是亂,合就是治了。
在孟子當(dāng)時已經(jīng)就得到這“一治一亂”的觀念,在孟子以后的一部二十四史,更是這個觀念的證明。
然而這個觀念其實是不很正確的。自從有史以來,也就是自從有人吃人的制度成立以來,天下便從來不曾“治”過,也從來不曾“合”過。
歷史上在分裂動亂之后何嘗沒有過太平統(tǒng)一的時代呢?但那些太平統(tǒng)一的時代只是貌似的“治”,貌似的“合”。在骨子里依然是分裂動亂,只是沒有十分露出水面罷了。
在長久的分裂動亂期中,老百姓死得不計其數(shù),于是乎地廣人稀,一時在吃飯上不會有多么大的問題了,故可以茍且的太平統(tǒng)一一下。但在生息一蕃庶了之后,吃飯又成了嚴(yán)重的問題,老百姓們又只好鋌而走險,于是乎又來一次顯著的動亂分裂。就這樣循環(huán)下去。
人吃人的制度不廢除,永沒有真正的太平統(tǒng)一的時候。吃人者與被吃者混在一道,那里會“合”得起來呢?吃人者與被吃者混在一道,那里會“治”得起來呢?
因此我們應(yīng)該打破那種“一治一亂”的觀念,毀棄那種“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常識。
我們應(yīng)該建立一個更正常的史觀,便是這樣說:“天下大勢,以往是常分不合,今后須永合無分。”
1944年10月16日
上一篇:郭沫若詩文名篇《鳳凰涅槃》原文賞析
下一篇:郭沫若詩文名篇《創(chuàng)造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