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題解】
本篇選自《東坡樂府》卷二。
定風波,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又名“定風流”等。五代歐陽炯所作,句律稍異,宋人依之。雙調,平韻、仄韻互用。此詞為元豐五年蘇軾在黃州時所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1)。竹杖芒鞋輕勝馬(2),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3)。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4),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1)吟嘯:吟詩、長嘯。表示意態(tài)閑適。(2)芒鞋:草鞋。(3)一蓑句:披著蓑衣、冒著風雨的生活,向來處之泰然。表示一輩子過艱苦生活也頂得住。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4)蕭瑟:風雨吹打樹木的聲音。一作“瀟灑”,風雨交加貌。
【導讀】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灑脫之氣。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fā)。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此詞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頗值得玩味。它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思考】
1.《浣溪沙》詞將題材領域擴展到農村,寫農民的生活和勞動,鄉(xiāng)土氣息濃郁。請查找資料,看看蘇軾之前,詞壇上有沒有出現過這類作品?
2.蘇軾在黃州所作的兩首詞,表現了怎樣的思想變化?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上一篇:《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賞析
下一篇:蘇軾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