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我昔學(xué)詩未有得①,
殘余未免從人乞②。
力孱( chán)氣餒心自知③,
妄取虛名有慚色④。
四十從戎駐南鄭⑤,
酣宴軍中夜連日。
打球筑場一千步⑥,
閱馬列廄( jiù )三萬匹⑦。
華燈縱博聲滿樓⑧,
寶釵艷舞光照席⑨。
琵琶弦急冰雹亂⑩,
羯( jié )鼓手勻風(fēng)雨疾 。
詩家三昧忽見前,
屈賈在眼元歷歷。
天機云錦用在我,
剪裁妙處非刀尺。
世間才杰固不乏,
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論,
《廣陵散》絕還堪惜。
注釋
①“得”,心得。
②“殘余”,指前代詩人作品中已經(jīng)寫過的詩句或意境等。“乞”,討。
③“孱”,弱。“餒”,喪氣。“力孱”、“氣餒”,比喻寫的詩力量薄弱,內(nèi)容虛乏。
④“妄取虛名”,指名不副實。
⑤“四十”,陸游在南鄭參加王炎幕府時,年48歲,說“四十”是舉其整數(shù)。“南鄭”,地名,今陜西省漢中市。
⑥“打球”,古時軍中的一種體育活動。“球”,原作“毬”,用皮包著毛的球。“場”,球場。“步”,長度不一。周為八尺,秦為六尺。
⑦“閱馬”,檢閱軍馬。“列廄”,一排排馬棚。“三萬匹”,形容馬匹很多。
⑧“華燈”,華麗明亮的燈。“博”,指古代的一種棋戲。共十二棋,六黑六白,兩人相博。“聲”,指賭客的喝彩聲。
⑨“寶釵”,婦女的珍貴首飾,釵由兩股合成。借指裝飾華麗的歌女。
⑩“琵琶”,從西域傳入的樂器,圓體長頸,四弦四柱。
“羯鼓”,古樂器名。南北朝時從西域傳入,以山桑木制成,形似漆桶,橫放小牙床上,兩手持杖擊奏。
“三昧”,佛經(jīng)術(shù)語,據(jù)印度語音譯,原義為正定。文人借用為要訣之意。“見”,現(xiàn)。
“屈賈”,屈原、賈誼。兩人都是著名文學(xué)家。“元”,同“原”。“歷歷”,分明,清楚。
“天機”,古代神話中天孫(織女)的織機。“云錦”,指織女所織的錦緞。“用在我”,運用它在于自己。
“秋毫”,秋天鳥獸新生的毫毛,細小難見,喻指差別微小。
“放翁”,據(jù)《宋史·陸游傳》記載,陸游在蜀地時為范成大參議官,不拘禮法。別人譏陸游放浪,他便自號放翁。
“《廣陵散》”,古琴曲名。三國時嵇康善彈此曲,后嵇康為司馬昭所殺。臨刑前,嵇康要求彈奏《廣陵散》,并長嘆道:“《廣陵散》從此失傳了。”
賞析
這首詩于紹熙三年(1192)九月在山陰寫成。 當(dāng)時離詩人在嚴州刻成《劍南詩稿》前集已有五年。這是一首詩人晚年對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的概述和對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總結(jié)的詩。表明詩人否定了自己早年從“江西詩派”入手的創(chuàng)作道路,肯定了創(chuàng)作和生活有著緊密聯(lián)系,這種認識是極有見地的。
前四句為第一段,寫從軍南鄭以前的詩歌。這一段是自謙之詞,為說明下段詩歌轉(zhuǎn)變的重要性抑遏蓄勢,事實上詩人這一時期已有不少雄勁的作品。此段敘述中帶有議論,節(jié)奏較舒平,語言緊湊凝練。
中間十二句為第二段,寫從軍南鄭后詩境的轉(zhuǎn)變,是全詩的重點。這段以具體描寫為主,筆調(diào)急劇轉(zhuǎn)向壯麗,是古代論詩作品的一段極為出色的描寫。詩人形象地告訴讀者, 自己中期詩歌的進一步走向雄壯,是如何受南鄭軍中生活的影響的。
末四句為第三段,感嘆自己的經(jīng)驗未必為他人所理解,從描寫轉(zhuǎn)向議論和抒情。并對自己的經(jīng)驗體會大力肯定, 以感慨語氣出之,感情轉(zhuǎn)向深沉。
全詩脫口而出,一氣呵成,深衷淺貌,語短情長,極富有感染力。
上一篇:陸游《乙丑夏秋之交,小舟早夜注來湖中,戲成絕句(其十二)①》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
下一篇:陸游《書憤》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