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①
【題解】
此詩當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初春。當時裴迪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寄了一首《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給杜甫,杜甫深受感動,便寫此詩作為回贈。
當時正是安史叛軍氣焰囂張、大唐帝國萬方多難之際,裴杜二人又都來蜀中作客,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故而,相憶之情,彌足珍重。
此詩通篇都以早梅傷愁立意,前兩聯(lián)就著“憶”字感謝故人對自己的思念,后兩聯(lián)圍繞“愁”字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構(gòu)思重點在于抒情,不在詠物,因此,歷來被推為詠梅詩的上品,也體現(xiàn)了杜詩別具一格的特色。
【原文】
東閣官梅動詩興②,還如何遜在揚州③。
此時對雪遙相憶④,送客逢春可自由⑤?
幸不折來傷歲暮⑥,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
江邊一樹垂垂發(fā)⑦,朝夕催人自白頭⑧。
【注釋】
①裴(péi)迪:關(guān)中(今陜西省)人,早年隱居終南山,與王維交誼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與杜甫頻有唱和。蜀州:唐朝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崇慶縣。
②東閣:閣名。指東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官梅:官府所種的梅。南朝梁何遜為官在揚州時,官府中有梅,常吟詠其下,故云。詩興:作詩、吟詩的興致或情緒。
③何遜:南朝梁詩人。
④此時:指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
⑤自由:有閑情逸致,觀賞梅花。
⑥歲暮:歲末,一年將盡時,喻年老。
⑦江邊:浣花溪邊。垂垂:漸漸。發(fā)(fā):指花開放。
⑧朝(zhāo)夕:時時,經(jīng)常。
【譯文】
你去蜀州東亭送客之時,幸遇官府種的梅花遍地盛開,便觸動了你作詩的興致,就像當年在揚州詠梅的何遜一樣,句句驚人。
此時面對初春的雪景,讓我想起了遙遠的你,陷入深深的回憶,那一天,正巧你前去送別客人,又逢臘梅迎春,如果不是對我有深厚的友誼,又怎能分別后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人,為我作詩呢?
所幸你沒有寄來折梅,才沒使我在年終時歲末傷情,如果真的這樣做了,我看到折梅,一定會撩亂我那濃烈的鄉(xiāng)愁。
浣花溪邊,我的門前有一棵梅花樹也在漸漸開放,看到花開,只感覺朝朝暮暮之中正在催促人老去,催得我滿頭青絲自然也就變成了白發(fā)。
上一篇:杜甫《后游》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