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頭
【題解】
本篇選自《杜詩詳注》卷四。
《哀江頭》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至德元年秋,杜甫離鄜州投奔剛即位的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所獲,帶到淪陷了的長安。當時長安已被焚掠一空,滿目荒蕪。江,指曲江,為長安城東南的風景區。
少陵野老吞聲哭(1),春日潛行曲江曲(2)。江頭宮殿鎖千門(3),細柳新蒲為誰綠?憶昔霓旌下南苑(4),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里第一人(5),同輦隨君侍君側(6)。輦前才人帶弓箭(7),白馬嚼嚙黃金勒(8)。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9)。清渭東流劍閣深(10),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11),江草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12)。
【注釋】
(1)少陵野老:杜甫在長安時,曾住少陵附近,故以自稱。吞聲哭:哭時不敢出聲。(2)曲江曲:曲江的隱曲角落之處。(3)江頭宮殿:曲江,帝與妃游幸之所,故有宮殿。(4)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南苑:指曲江東南的芙蓉苑。因在曲江之南,故稱。(5)昭陽殿:漢代宮殿名。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居住于此。唐人多以趙飛燕比楊貴妃。第一人:最得寵的人。(6)輦:皇帝乘坐的車子。古代君臣不同輦,此句指楊貴妃的受寵超出常規。(7)才人:宮中的女官。此指習武的“謝生宮女”。(8)黃金勒:用黃金做的銜勒。(9)血污句:指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馬嵬驛之變。安史之亂起,玄宗從長安奔蜀,路經馬嵬驛,禁衛軍逼迫玄宗縊殺楊貴妃。《舊唐書·楊貴妃傳》:“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訣,遂縊死于佛室。時年三十八,瘞于驛西道側。”(10)清渭東流兩句:楊貴妃埋葬在渭水之濱的馬嵬,唐玄宗卻經由劍閣深入山路崎嶇的蜀道,死生異路,彼此音訊渺茫。(11)人生兩句:意謂江草江花年年依舊,而人生有情,則不免感懷今昔而生悲。臆,胸。(12)欲往城南句:寫極度悲哀中的迷惘心情。原注:“甫家住城南。”望城北:走向城北。北方口語,說“向”為“望”。
【導讀】
在這首詩里,詩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復雜的。當他表達出真誠的愛國激情的時候,也流露出對蒙難君王的傷悼之情。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國勢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現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深哀巨慟。“哀”字是這首詩的核心。開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聲哭”,就創造出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后面寫春日潛行是哀,睹物傷懷,憶昔日此地的繁華,而今卻蕭條零落,還是哀。進而追憶貴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樂,反襯今日之哀;再轉入敘述貴妃升天,玄宗逃蜀,生離死別的悲慘情景,哀之極矣。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極度哀傷的表現。“哀”字籠罩全篇,沉郁頓挫,意境深邈。
上一篇:《杜甫·兵車行》閱讀理解
下一篇:《李白·秋興八首(其一)》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