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文學的序曲
——陳為散文集序
張愛玲在她的散文里如此描寫茶花的綻放:也許是在午夜時分,更深人靜之時,它不問青紅皂白,沒有任何預兆,在猝不及防間,就整朵整朵地、任性地、魯莽地,粲然綻開了,開得“讓人心驚肉跳”。陳為以及整個“九〇后”這代文學新人的出現,似乎也如午夜里茶花的綻放。沒有任何預兆,在猝不及防間,甚至連一點點試探性的聲音都沒有,就會突然開放得滿枝滿樹,瞬間就進入了繽紛絢麗的文學花期。可見,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似乎一切都不容許有稍微的遲疑、觀望和等待。這也正好應了張愛玲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也是在同一篇文章里,張愛玲還寫下了一句頗具預言性的話:“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
陳為自小熱愛文學,中學時代就開始寫作和發表過不少散文。這可能受到她的作家父親的影響。她在大學里念的也不是中文專業,卻對文學寫作情有獨鐘,用力甚勤。現在我們看到的這部散文、小說結集,就是她在大學期間創作的主要作品的選編。正如她自己所言,這些文字是她向“終將逝去的青春”致敬的禮物,“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涵蓋著我對青春的理解和詮釋”。這些作品從題材上看,大致有以下四類:
一是抒寫了對養育、呵護和伴隨著她,從蹣跚學步成長為今天的大學驕子的親人們的回憶與感恩。這些散文情感真摯、文筆清麗,童年生活和成長經歷中的瑣碎記憶,已經不再僅僅具有狹窄的個人色彩,而是依靠散文的書寫,變成了一種帶有人類共有的親情回憶和永恒意味的文學內容。像《外婆》、《我是母親身上的星光》等,都寫得親情怡怡、其樂融融。《我是母親身上的星光》最后有一段寫道:“基因是一個神奇的東西,我身上幾乎遺傳了她(母親)所有的特質,我常笑她生一個長得跟你一模一樣的孩子會不會太可怕了。一樣的生肖、血型、星座,兩個如此相似的人在一起,其實也少不了會有大戰一觸即發,可母女哪有隔夜仇,和好后我挨著她的腿躺在被窩里問她,干嘛要生孩子來折磨自己,沒有我你活得自在多了。”自然,做母親的從來都不會回答女兒的這種無厘頭的問話。這篇散文是這么收束的:“我如何能不明白,我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亦是她整個世界里最耀眼的星光。”平淡的語言里,透射出了母愛的寬容,以及母女間的摯愛深情。
二是抒寫了一個少女和她的同齡人的成長歷程,雖然都是成長道路上的雨絲風片,卻都是她自己親身的經歷,獨特的觀察、感悟與思索。這是她獻給自己的青春,也是獻給所有同齡人的“成長啟示錄”。從某種意義上說,幾乎所有的創作,都是作家個人心靈的“自傳”。我從這類散文里,也看到了一個內心世界極其敏感和豐富的少女所擁有的,那種渴望自立、渴望遠游、渴望在天空飛翔的“小浪漫”。如《我期待我》里有一段如是寫道:“小時候簡單的生日寄語已不復存在,我眼前的世界已不再停留在那個小縣城里,我手中有大把的對未來的希冀,有清澈堅定的眼神,有搏擊長空的豪情。”在《那座小城》里,也有這樣獨特而真切的感受:“不同于幼小的眼里只看得到它的童趣,我可以感受到它平靜底下暗涌的情緒,有一種往外延伸的力量,讓我走著走著然后長大成人。”這些細節,應該都是作者最“本色”的表達。有的清新、明朗、積極向上,有的則帶著少女淡淡的愁緒和傷感,傳達出了籠罩在作者心靈深處的一種孤獨感和疏離感,還有屬于初涉人世的年齡里的青嫩、羞澀、懵懂、無助與茫然,以及對往昔時光的回望與眷戀。這也是這一代人青春時代最真實的情感狀態。
第三類散文,是她對自我以外的這個紛紜復雜的人世間的觀察、思考與發現。難得的是,作者小小年紀,初學寫作,卻能把目光投向社會底層,關注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和邊緣的普通人的生存狀況,呈現了一種溫暖和真誠的底層關懷情懷。
毫無疑問,我們這個時代,在它盛世繁華的外表下,也會潛藏著一些隱痛、無奈和憂傷。許多生活在底層的人,因為生活的驅使,告別故園和親人,在陌生和冷漠的城市尋找著自己的生存空間和自己的幸福與夢想。陳為的散文,有不少是關注此類生活在底層的人群的。如《趕路》中所寫的:“每每看見這種場面(指那些農民工在節假日里趕路與奔波的情景),我不會覺得吵鬧,不會覺得擁擠,我反而會產生好感。候車時,我會靜坐在位置上,打量周圍的環境和前后左右的行人。他們從四面八方涌來,然后朝四面八方散去,在這個中轉站短暫地匯聚,同坐一趟列車,甚至可以在同一站下車……”每當這時候,“我開始重新面對那些趕路的人……我欽佩那些在路上奔波的人,他們是趕路者,更是追夢人。”再如《燃燒的男孩》,寫的是對一個身有殘疾的少年同學的回憶,全篇閃耀著一種明亮的勵志的光芒。最后一段這樣寫道:“請允許我這樣稱呼他燃燒的男孩,他在燃燒的火焰中變成了一個特殊的人,卻因此曾照亮女孩心里某個黑暗的角落,一亮就是一輩子。我相信命運也會賜予他另一條路,讓他和我們一樣追逐著同一個太陽,沐浴著同樣的月光。”
這樣的文字,就是所謂“接地氣”的文字了。一個作家,以文學的方式關注或介入底層現實,決不可僅僅理解為將底層和現實題材作為敘述對象,而應該在書寫過程中投入自己的良知、情感、思想,使自己的文字帶上溫暖和潤澤感。
此外,這本集子里還收入了作者寫的一些電影隨筆、音樂感悟、旅行散記和小說習作。這些頗具個性的文字,印證了一些批評家對八〇后、九〇后這些新生代作者的創作現象的觀察:青春文學,作為一種“被命名”的類型化寫作已經終結,同時也預示著當下的青春寫作擁有了真正的個體自覺意識,并正以多種形態和面目呈現著這個時代個人化經驗的駁雜、豐富和多樣性,而正是從這“多聲部”的表達里,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在這個時代的資本、市場、時尚、偶像文化的支配下,漸漸形成新一代“青年亞文化”的影像。
這本作品集,只是這位年輕作者“生命的序曲”,也是她文學寫作生涯的序曲。借用她散文里的句子說,這個年齡的女生,“好像冬日里的暖陽,就算沒有高溫,也可以照耀你整片天地”。我期待著,陳為在不久的將來,能以更成熟的作品,奏響她生命的華彩樂段。
2013年農歷端午于東湖梨園
上一篇:熊召政《《淮河文化系列叢書》總序》
下一篇:熊召政《詩情都在水山中——序王勇超先生《五臺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