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guó)國夫人[1]夜游圖
佳人自鞚(kòng)[2]玉花驄,翩如驚燕蹋飛龍。
金鞭爭道寶釵落,何人先入明光宮?
宮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貴人,走馬來看不動塵。
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余淚痕。
人間俯仰成今古,吳公臺下雷塘路。
當時亦笑張麗華,不知門外韓擒虎!
【注釋】
[1]虢(guó)國夫人:據(jù)《舊唐書·楊貴妃傳》,貴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夫人,三姨封虢國夫人,八姨封秦國夫人,并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
[2]鞚(kòng):這里同“控”。
【譯文】
楊家三姨好不嬌寵,自控皇上的玉花驄,飄若飛掠的春燕輕盈,縱馬奔馳賽似游龍。豪奴爭道正把金鞭揚起,管她公主落馬寶釵落地,意氣洋洋徑入大唐宮門,鼻息干云如在楊家官邸。宮中羯鼓催花夜未央,美人起舞一片楊柳輕揚,貴妃彈琵琶聲如金玉,羯鼓好手是那汝陽王。那邊八姨已經艷妝入座,一身珠光寶氣異彩噴芳,后來者傲然走馬入場來,但見她輕塵不動素面淡妝……試問弦歌笑語如今何處聞?絕代佳人明眸皓齒在何方?落花流水弦歌杳杳人不見,只有斑斑淚痕留在丹青上。一世的繁華馬嵬坡下成泥土,俯仰之間來不及傷今吊古。想當初也曾笑過隋煬帝,豈料自己又踏上了雷塘路。恰似國破家亡的隋煬帝,也曾嘲笑那陳叔寶、張麗華,卻不知荒淫者都是一個去處,門外殺來了一個韓擒虎!
【解析】
《虢國夫人夜游圖》是唐代流傳下來的一幅名畫,唐代畫家張萱所作。哲宗元祐元年(1086)蘇軾在汴京任中書舍人時曾看到此畫,作了這首七言古詩。這是蘇軾東山再起、青云直上的時期。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病故,十歲兒子趙煦(哲宗)繼位,暫由支持守舊派的高太后垂簾聽政,重新起用司馬光,守舊派人物重新登臺。蘇軾從1085年5月到1086年9月,先后被任命為朝奉郎、登州知州、禮部郎中、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官階正三品),距離宰相之位只一步之遙,可謂仕途順遂。然而,激烈的競爭和復雜的內部傾軋又限制了蘇軾的政治視野,其詩歌創(chuàng)作也隨之低落,寫得較多的是題畫詩,本詩即其中之一。
據(jù)《舊唐書·楊貴妃傳》,貴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國夫人之號:長日大姨,封韓國夫人,三姨封虢國夫人,八姨封秦國夫人,并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詩的前四句即渲染虢國夫人的恃寵驕肆。據(jù)載唐玄宗有良馬叫玉花驄。明光宮是漢時宮殿,這里借指唐宮。史載“金鞭爭道”致使廣平公主驚下馬來,寶釵落地,確有其事。“宮中羯鼓”以下四句乃虢國夫人入宮和宮中情事。“玉奴”和“花奴”是貴妃楊玉環(huán)和汝陽王李璉的小名,分別長于彈琵琶、打羯鼓。“明眸皓齒”至結尾,蘇軾的目光由畫面轉向畫外的史實,由楊貴妃與虢國夫人后來一起死于安史之亂中的“馬嵬兵變”,追溯到隋煬帝乃至南朝的陳后主(陳叔寶)及其寵妃張麗華的同樣下場,從而揭示蘇軾的寫作意圖。這首題圖詩語意新警,亦諷亦慨,大筆淋漓,馳騁今古,如史論般引人深思,真不愧為杜甫《麗人行》的續(xù)篇。
上一篇:蘇軾《紅梅》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行香子(一葉舟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