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篇
曹操曰:欲戰,審地形以立勝也。
本篇講述的是作戰之前一定要細心研究作戰的有利地形,有利地形是作戰勝利的前提。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有六種不同的地形。一是通,指交通便利、沒有險阻的地方,在這種地方作戰,要占領向陽的高地,保證糧道暢通;二是掛,指可以進卻很難退的地方,在這種地方,如果敵人沒有防備,可以發動突然襲擊,能夠取得勝利。如果敵人有防備,我軍冒然進攻,不能取勝也無法后退,就會讓我軍陷入兩難的境地;三是支,指敵我雙方位于狹路的兩端,等到敵軍進攻到一半的時候,我軍再發起攻擊,就能夠勝利;四是隘,指關隘口,我軍要搶占先機,構筑、堅守陣地,這樣一來,敵軍就難以發動進攻。如果是敵軍先行占領,我軍則不宜發動攻擊。如果敵人還沒有構筑成陣地,我軍也可奮力一搏,與其爭奪一番;五是險,指險要的地形,在這種地方,要爭取占領高地或要地,據險而等待敵軍,如果敵人已經搶先占領,此時后退是最好的辦法,而不是冒險攻擊;六是遠,敵我雙方相距較遠時,二者軍事力量又相當時,不適合作戰。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曹操曰:寧致人,無致于人。
我軍要爭取主動,而避免陷于被動。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曹操曰:隘形者,兩山之間通谷也,敵勢不得撓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齊隘口,陳而守之,以出奇也。敵若先居此地,齊口陳,勿從也。即半隘陳者從之,而與敵共此利也。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曹操曰:地形險隘,尤不可致于人。
在地形險隘的地方,千萬不要受制于人。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曹操曰:挑戰者,延敵也。
遠途襲擊,對我軍極為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
部隊發生走(逃跑)、弛(松弛)、陷(陷落)、崩(崩潰)、亂(混亂)、北(敗北)這六種情況時,并非是天降災禍,而是將帥無能。如果雙方軍事力量相當,卻要用一倍的兵力去攻打十倍的敵人,以寡擊眾,致使士兵不得不奔逃,這是將帥自不量力的結果。
卒強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統,故弛壞。
士兵強,將帥弱,管理不善,指揮不了,導致軍隊紀律松弛。
吏強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強欲進,卒弱輒陷,敗也。
將帥強,士兵弱,將帥帶頭沖鋒,士兵卻跟不上,致使將帥身陷敵陣,被殺或是被俘。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將也。大將怒之而不厭服,忿而赴敵,不量輕重,則必崩壞。
小將對主帥的批評心有不滿,憤然帶著自己的部隊迎敵,感情上比較沖動,無法認清敵軍的實力,這樣的部隊最終一定會奔潰的。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曹操曰:為將若此,亂之道也。
將帥比較懦弱,紀律不嚴明,士兵不守規矩,隊形不整齊,部隊散亂。如果將帥這個樣子,軍隊必然會混亂。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曹操曰:其勢若此,必走之兵也。
主帥對敵情不了解,用弱兵去攻打敵人的強兵,而不是派遣精銳部隊去擔當主攻,這樣一來,最終一定會失敗。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任,若驕子之喜怒對目,還害而不可用也。
像對待嬰兒和愛子一樣對待士兵,如此才能夠和士兵并肩作戰。不過,厚待士兵而不能指使他們,愛護士兵而不能調遣他們,這就會出現混亂不堪的情況,就如同家里的驕子一樣,是不能任用的。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曹操曰:勝之半者,未可知也。
知道我軍可以出擊,而不知道敵人不可以出擊;知道敵人可以出擊,而不知道我軍不可以出擊;知道敵人可以出擊,我軍也可以出擊,卻不知道地形是否允許出擊。這三種情況下,勝負的幾率各占一半。所以,善用兵的人,指揮堅定,措施變幻無窮,既了解自己也了解敵人,懂得天時地利,勝利就有保障了。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地知天,勝乃可全。
上一篇:曹操《告涿郡太守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存恤從軍吏士家室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