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變篇
曹操曰:變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本篇講述的是在各種情況下的措施。九變,根據具體情況而靈活變動,不必按照正常的方式行動。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
曹操曰:無所依也。水毀曰圮(pǐ)。
圮地行動不便,住宿困難,不適合安營扎寨。圮地,沼澤等地。
衢(qú)地合交,
曹操曰:結諸侯也。
衢地,四通八達之地,幾國交界之地。得到這個地方,就可以結交各方諸侯,得到各方的支持。
絕地無留,
曹操曰:無久止也。
絕地,沒有水源及無處放牧和采樵的地方。在這種地方,人馬飲水困難,牲口沒有水草可吃,部隊沒有柴燒,是不能久留之地。另外,絕地也指溪谷坎險之地,此處地形處于劣勢,一旦有敵人進攻,將會進退兩難,所以也不是久留之地。
圍地則謀,
曹操曰:發奇謀也。
圍地,容易被敵軍包圍的地方。一旦被敵人包圍,就要制定出出奇制勝的策略。
死地則戰。
曹操曰:殊死戰也。
死地,如若不能迅速作戰就會滅亡的地方。一旦在這樣的地區與敵人遭遇,就只有殊死一戰,或許還能夠置之死地而后生,贏得一線生機。
涂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
認真研究進軍的路途,隱蔽自己的行動,預防敵人的偷襲,有時候就不要選擇好走的路。
軍有所不擊,
曹操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困窮之兵,必死戰也。
雖然發現可以攻打敵人,但不一定非要出兵攻打,一定要統籌全局、衡量得失。對全局不利,不要去攻打;所得甚小,不要去攻打;困窮之兵,不要去攻打。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糧饒,不可攻也。操所以置華、費而深入徐州,得十四縣也。
不一定要把敵人的城邑全部攻破占領。占領之后沒有用的,不去占領;占領之后難以堅守的,不去占領;城池堅固、糧食充足的,不去占領。因為攻打的時間過長,代價過高。隨后,又以他指揮的徐州之戰為例,把敵軍主力消滅后,就不再攻擊了,周圍十四個縣也都來投降了。
地有所不爭,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爭得而失之,則不爭也。
爭來無益的,就不要去爭;因為戰爭全局的勝利,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
君命有所不受。
曹操曰:茍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故曰:不從中御。
戰局變化多端,不符合前線實際情況的君命,可以不接受。《通典》中“拘”作“狥”。
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謂下五事也。九變,一云五變。
在通曉各種情況下隨機應變,將帥就算是懂得用兵了。不通曉隨機應變,即便對地形了如指掌,也沒辦法得到地利;無法隨機應變,即便知道了“五利”,也沒辦法將部隊的戰斗力充分發揮出來。此處五利指的是:涂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
有智慧的將領在思考問題時,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如果不能兩者兼顧,就很難臨機應變。
雜于利,而務可信也,
曹操曰: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所務可信也。
原文指在不利的條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就能有信心去作戰。曹操注,如果遇到圮(pǐ)地、衢地、絕地、圍地、死地等情況,可以使其不為我之害,而為敵之害。
雜于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參于利,則亦計于害,雖有患可解也。
在有利的情況下,看到困難的一面,能夠避免禍患萌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惡也。
要想遏制諸侯的勢力,就必須做對他不利的事情以損害他。
役諸侯者以業,
曹操曰: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讓諸侯不得不應對各種麻煩,以此來消耗他們的力量。
趨諸侯者以利。
曹操曰:令自來也。
用小利來引誘其到處奔忙。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設備也。
用兵的方法,不是幻想敵人不來,而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以等待敵軍的到來;不要指望敵軍不來進攻,而是要發展自身的力量,讓敵軍的進攻失敗。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
曹操曰:勇而無慮,必欲死斗,不可曲撓,可以奇伏中之。
對付只知道死拼的敵軍,可以用計謀殺掉他;自身只知道死拼,就會中計而被殺。
必生,可虜也;
曹操曰:見利畏怯不進也。
謀取私利和貪生怕死的人,有可能會成為俘虜。
忿速,可侮也;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而侮致之也。
對付急躁易怒的將帥,可以激怒他、欺辱他,讓他因為沖動而中計。原本是“侮而致之也”,現根據《太平御覽》改正。
廉潔,可辱也;
曹操曰:廉潔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對付廉潔的人,可以侮辱他,由此讓他中計。
愛民,可煩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則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
對于愛民的將帥,可以讓他為了保護百姓而煩勞。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上一篇:曹操《舉賢勿拘品行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九地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