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白居易(七)知足常樂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9-16 08:55:49

白居易是我國唐代繼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大詩人,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等名句傳頌至今、歷久不衰。白居易為自己取字樂天,樂天來源于《易經》中的一句話“樂天知命故不憂”,意思是順應天命就沒有憂慮,這似乎是詩人隨遇而安人生態度的外在流露。然而,有一位后世的理學家卻認為,白居易文不對心,他并非一個豁達、超脫的人。

內容簡介:白居易是我國唐代繼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大詩人,白居易為自己取字樂天,樂天來源于《易經》中的一句話,“樂天知命故不優”,意思是順應天命就沒有憂慮,這似乎是詩人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的外在流露,然而有一位后世的理學家卻認為白居易文不對心,他并非一個豁達超脫的人。時過境遷之外當代的學者又將怎樣公正地評價白居易呢?其中令人信服的依據又是什么呢?

莫礪峰:白居易的生活態度是后代曾經受到比較嚴厲的批評,特別是南宋的朱熹,南宋朱熹在跟他的學生談話的時候批評白居易,他說白居易這個人別人都說他清高,其實他不清高。他愛官職,就是他愛做官,說白居易的詩中間凡是說到富貴的,說到富貴生活的都說得非常地起勁,詩中說富貴說他,“口津津地涎出”,什么叫“口津津地涎出”呢?就是嘴里面的口水都淌下來了,就是他一說到富貴就非常向往,這是朱熹對白居易的生活態度一個非常嚴厲的批評。

那么我們是不是這樣子呢?當然我們首先大家也許都清楚朱熹以及以朱熹為代表的宋代的理學家他們對人的道德,人格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有的時候甚至有點苛刻,所以朱熹所談論到的歷史人物中間,凡是說沒有挨他批評的那是非常少的,像鳳毛麟角。但是話盡管這樣說,我們說朱熹對白居易的批評太嚴厲了,讓我們看看朱熹這種批評是不是符合史實,白居易是不是非常的向往富貴,一說到富貴就口水都淌下來了呢?我們看看具體的情況。

首先,白居易對他的官職是在意的,就是他確實在意他當什么官。我們說過白居易很早就當上了翰林學士,同時跟他一起當翰林學士的連他在內的一共有6個人,幾十年以后到白居易70歲的那一年,他寫詩送給一個當年跟他一起做翰林學士的朋友叫李程,他送給李程一首詩,李程后來當過宰相,白居易給他的詩中間就說,“同時六學士,五相一漁翁?!本褪俏覀儺斈暌黄甬敽擦謱W士一共六個人,你們五個人都當上過宰相,只有我一個人是一個漁翁。當然“漁翁”這個話說得太謙虛了,所謂漁翁就是隱居的人,沒當官,白居易怎么會沒當官呢?他一輩子都在當官,他的意思就是說我沒有當上大官人,你們都當上宰相了,我最高才當上了一個太子少傅,太子少傅而且是一個分司東都,駐在洛陽的一個閑差,官品雖然也有二品,但是他是沒有實權的,跟朝廷里面掌握實權的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那個宰相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從這樣的詩看來他確實對官職是在意的,你看同時的五個朋友,五個同事他們都當上宰相了,就我一個人沒當上,心里有一點牢騷。

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入了仕途,既然進了政界那么對于自己當什么官,當官以后他升遷的速度有多快,升得慢還是升得快人之常情總會在意的,那么白居易也不過是如此而已。而且我們要考察到白居易的整個政治表現,那我們看他在需要向朝廷提意見的時候為了國家的利益他需要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政見的時候他是完全不管什么官職不官職的。他向朝廷提意見明明知道要得罪宰相,要得罪皇帝,要受到打擊被貶官他還是在所不惜還是做了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也不能說他真正的非常在意官職。那他上疏實際提出自己的意見以后得罪朝廷,一下子貶到那么遠,官階是連降幾級他都不在乎,怎么能說他非常在乎官職呢?所以這個話說得有一點過分。

解說:白居易不在乎官職那么他對于錢財又是怎樣的態度呢?朱熹說白居易說到富貴時后口水都會流出來,這樣的說法是否屬實呢?時至今日又有哪些依據讓我們對白居易的評價更加客觀呢?

白居易喜歡在自己的詩中間講一些跟做官有關的一些物質待遇,這個是不錯的,不假的。清代的趙翼在《甌北實話》中間評白居易其中有兩條很有意思,他說白居易這個人喜歡在詩中間說自己的薪水,就是說自己做什么官拿多少俸祿這是一條,喜歡說這個。還有一條說白居易喜歡說品服,所謂品服就是做官做到幾品然后穿什么服裝。那么前面一條說做官的俸祿,也確實是這樣,趙翼一口氣舉了八個例子,都是白居易自己在詩中間寫的,他最早字校書郎,后來做盩庢縣縣尉,后來做刑部侍郎,太子賓客,太子少傅等等,甚至一直到他退休以后他退休之后是以刑部尚書的名分退休的,退休以后拿半薪,唐代的官員退休就拿這個官位的薪水的一半發給你,所以連半薪是多少他的詩里都有,每一條都記得清清楚楚。所以,趙翼開玩笑地說古代的正史“二十四史”一般有這樣的內容,叫做《食貨志》,叫做《職官志》,叫做《輿服志》,這記什么內容的呢?《職官志》就是朝廷有哪些官,什么官是幾品?!妒池浿尽肥墙洕矫娴那闆r,會記到俸祿是多少?!遁浄尽肪褪菍iT記官的品服的,包括你坐什么馬車都有規定的。他說看白居易的詩這些全有了,“二十四史”《新唐書》、《舊唐書》這些內容在他的詩里都有了。

那么我們說對于我們現代的讀者來說,我們今天來讀白居易的詩人,我們來了解他這個人,他當年到底領了多少薪俸,拿了多少俸祿,這個我們不是太關注。因為白居易離開我們這么遠了,我們又不能向他追收個人所得稅,他拿過多少我們也不管他了。我們現在關心的是什么呢?我們關心的是他當時到底是什么態度,他在詩里面記這些東西說我拿了多少,他到底是什么態度。

那么我覺得有兩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一、白居易那薪水他自己覺得這個俸祿不低,拿得比較高,朝廷給我的薪水很多。他拿了這么多的薪水心里有一種慚愧之感,這個最典型就是他那首《觀刈麥》“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終日不能忘?!本褪钦f我看到農民辛辛苦苦還養不活自己,我想想我自己我一年的祿糧有三百石,一年到頭都吃不完,全家都吃不完,有余糧。我又沒有流汗,流淚去干活,所以就覺得很慚愧,這是第一。應該說這是比較好的態度,雖然朝廷發給我的薪水是合法收入,但是我覺得我拿的太多了,跟勞動人民相比我心中有愧。

第二、白居易詩中在說到他的俸祿的時候經常表現出一種很滿足的態度,他不像有的官員拿了還恨不得再多拿,總是嫌不夠,他不,他說我拿這些已經很好了,已經很不少了,已經足夠了。所以我覺得白居易在詩中說薪俸,說自己的俸祿收入,他的態度還不是體現出來非常地在意這些東西,非常地追求這些東西。他還是一種滿足的,還是一種知足常樂的一種想法。那么這個跟朱熹說得口水都流下來顯然是有一點距離了,白居易在詩中說自己的薪俸都是每一個職位上面拿多少俸祿說得一情二楚,朱熹是這樣批評的,但是后人也有人認為這恰恰是他清廉的表現。

南宋的洪邁就說了,洪邁就是這種觀點,洪邁說白居易的詩中間在每一個職位上面拿多少俸祿特都記得一清二楚,這恰恰說明他清廉,就是他的全部收入就是這個薪俸收入,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收入,就是他沒有貪污,沒有受賄,他家無余財,就是好這個工資過日子,所以他是清廉。我覺得就像我們以前說過的一樣,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在蘇州刺史任上都相當清廉,他離開杭州的時候他把多余的薪俸還捐出來了,捐在杭州的公庫里面,所以應該說洪邁的解釋是比較對的,白居易并不是太在意薪俸的人。

解說:如果說白居易并非是一個迷官貪財之人,那么朱熹為什么會如此嚴厲地批評白居易呢?朱熹作為南宋著名的大教育家,哲學家和詩人,他的哲學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為什么要對白居易口誅筆伐,究竟是文人相輕還是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而引發的觀點差異呢?

當然我們說朱熹這樣批評白居易也不是說故意要誹謗他,或者是肆意的貶低他,這里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或者在當時朱熹說這樣的話有他的合理性,那么這個原因在于哪里呢?這是中國的一種習慣,就是中國的古人特別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上層社會,他是有一種習慣叫做言義而不言利,就是士大夫知識分子,你平時談論你不要談錢財的東西,不要談利益,你要談仁義,那么這樣一種觀念后來成為一個強大的傳統,大家覺得談這個東西至少是庸俗的,或者甚至表明你是貪婪的,你不清廉,你不清高,你老是注重錢的事情,大家是不談的。所以發展到了晉朝就出現了一個所謂口不言錢的故事,西晉有一個名士也是一個大官僚,出身貴族他叫王衍,王衍有一個故事就叫口不言錢,什么叫口不言錢呢?就是他嘴里從來不說錢這個字,錢這個字是從來不提的,從來不提的。那么有一次他的妻子姓郭,郭氏就想試試他,看你到底說不說錢。有一次王衍在床上睡覺睡著了,郭氏就叫丫鬟拿銅錢把他的床四周堆滿銅錢,堆得很高,就是讓王衍起來以后沒法走下來,床四面都是銅錢,你沒法下來。她想你沒法下來你總要說到錢這個字。那么第二天早上王衍醒來了,王衍醒來一看全四周都是錢,就叫丫鬟來,丫鬟來了,跟她說了,沒想到王衍說什么,王衍說“舉卻阿堵物”,“舉卻”就是把這個東西拿開,“阿堵物”是什么意思?“阿堵物”是晉朝的口語,就是這個東西,就是說丫鬟來把這個東西拿開,他還是不說錢,錢把他圍住了,他下不來了,所以是真正的口不言錢。那么王衍口不言錢這是不是非常清高,你說他這樣子堅決不說錢這個字,我們說王衍是徹頭徹尾的假清高,他是假清高,王衍在朝廷里做大管,他是位至三公,他做過中書令,尚書令,太尉做非常大的官。王衍的妻子剛才說的這個郭氏,郭氏這個人是一個非常貪財的人,《世說新語》上面說郭氏用八個字,一個是聚斂無討厭,就是貪得無厭地聚財,后面四個字干豫人事,不是干預人家的家里的事,干預朝廷里面的人事任免,來干預官員的安排,關于這個人的事兒。

所以王衍這個口不言錢我一直懷疑他是故意的,他是假裝出來的,他因為放縱讓自己的老婆去貪錢,貪污受賄,那么他假裝做得很清高的樣子,我錢都不貪的,來掩蓋這個事情。所以這確實是徹頭徹尾的假清高。

那么相反的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在他的詩里老是說錢,這個官每個月拿多少錢,那個官每個月拿多少錢,正好相反,但是白居易倒真正是清高,他不貪財。他對錢財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在意,所以口頭的表現跟實際表現是兩回事。

解說:初登仕途的白居易一心想要成就“兼濟天下”的大事業,但在經歷了官場的是非紛爭之后,白居易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轉變,在官場他采取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的態度,對生活他保持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心境。對于白居易的這種轉變后世的學者眾說紛紜,有的說他是受了儒家的中庸思想的影響,有的說他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對此,莫礪峰較說又有著怎樣的獨到見解呢?

我只想比較通俗的來解釋一下白居易的知足常樂思想從哪里來的?我覺得簡單的說白居易的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就是通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尤其是比下有余得出來的。他總是比下有余所以他自己就滿足了,在他67歲那一年他就自己寫了一個《醉吟先生傳》,就是喝醉了酒吟詩這樣的一個先生,他一連找了五個古人來跟他們比,我們看看他怎么比的,我們看看第一個他說“富于黔婁”,我比黔婁這個人富。黔婁是誰???黔婁是春秋時候一個著名的隱士,也是一個家境非常貧寒的人,他品德很高尚,但是家里一貧如洗,黔婁死了以后孔子有一個學生叫曾參的到他家里去吊唁,看到黔婁的太太,黔婁的夫人用一條布被子把黔婁的遺體覆蓋起來,說,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就是蓋住了頭腳露在了外面,往后面拉拉蓋住腳頭又露出來,這個布被太短了,找不出一條好的布被來把他蓋住。曾參就在旁邊說了,你這樣蓋不住,你把這個被子斜過來蓋就可以了。他的夫人就說先生在世的時候一生就講究一個正字,你不能斜過來,一定要正著蓋,情愿露出腳來,露出頭來也要這樣蓋。那么說明黔婁這個人是窮到家了,所以白居易說我比他富,說黔婁窮成這樣了,我比他富,這是第一比。

第二比他說“壽于顏淵”,顏淵就是顏回,孔子著名的一個學生,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是32歲就去世了,是著名的一個短壽的人。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67歲了,所以說我比顏淵壽長,他才活了32歲,我67歲現在還活著呢。

第三比,他說“飽于伯夷”伯夷大家也知道古代一個高士,周武王伐紂以后他因為不食周粟,他不贊成這個事情他就跑到首陽山隱居在那里,采微不吃多少的糧食,最后餓死了。那么白居易跟一個餓死的人比當然我比他吃飽了,所以飽于伯夷。

第四比他說“樂于榮啟期”我比榮啟期這個人更快樂,榮啟期又是誰呢?榮啟期也是古代春秋時候的一個隱士,他曾經碰到過孔子,榮啟期見到孔子以后他自稱說,我有人生三樂,我這個人有三個快樂的事情,哪三個快樂呢?第一快樂說我是個人,是個人有什么快樂的呢?他的意思就是說我沒有做牛也沒有做馬,我是個人,所以我是快樂的,人生一樂。第二進快樂,我是個男人,意思說我不是女人,女性聽眾也許覺得奇怪,為什么男人比女人快樂?在封建時代,封建時代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權力,地位高,所以他說我是個男人,我沒做女人我也快樂。第三件快樂壽至九十,我活到九十歲。所以,后來人家說“榮公三樂”他有三個快樂,我們金殿現在來看一看壽至90,也許到了今天確實稱的是人生一樂,長壽嘛,90歲是一個高壽。但是前面兩個樂你是個人,你是個男人這有什么快樂,這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榮公三樂是很一般的快樂,那么白居易說我跟他比我比他更快樂,我的快樂比他更多。好,他比人又贏了。

第五比他說是“健于衛叔寶”,我比衛叔寶這個人更健康,衛叔寶是誰?衛叔寶是晉代一個名士,他是一個身體很不健康的,弱不禁風的一個美男子。衛叔寶的相貌非常美,傳說他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有多人圍住來看他,他太美了。所以衛叔寶活到27歲人就死了,當時人都說他是被人家看死的,太多的人來看他,他太美了,把這個美男子活活地看死了。那么白居易跟他比,因為他身體不好嘛,跟他比所以我比他健康。

這些比我們看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白居易是專門尋找古代那些不幸之人專門找他的弱點來比,所以白居易的這種比較我把它歸結為就是比下有余,這好像傳說中間的田忌賽馬一樣總會贏的,比賽結果總是對自己有利。他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所以他總是處于一種心境很快樂的境地,總是滿足于眼前的這種狀況。

那么當然我們說我們現在來看一下知足常樂或者白居易的這種生活方式當然不是一種很積極的人生態度,它比較的消極?;蛘哒f假如你把它使用在其他方面,譬如說我們一個國家的前途,我們一個民族的前途,即使對個人的前途個人的事業你也應該要發憤圖強,力爭上游還是要這樣子。但是,假如你是專門說你的生活待遇,假如你專門說你的物質生活享受,或者你是考慮一些已經有的不能改變的情況,那么知足常樂的思想還是有一定啟發意義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不管你在哪一方面,哪種狀態你都是永遠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狀態。假如你的眼睛專門盯著比上不足,我老是跟我強的人比那么你永遠不滿意,你永遠煩惱,焦慮。假如你用比下有余的方式來比,那么你自己就比較滿足,你自己就會有一種愉快,安寧的心情。白居易就采取的是后者,人生苦短,我們在這么短的人生中間何必自尋煩惱,很多東西你自找煩惱,所以白居易的這種生活態度假如局限在人的物質生活,生活待遇方面覺得對我們還是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的。

解說:有人說白居易仕途坎坷,顛沛流離,40歲就發白池落,未老先衰。而白居易最終能夠安享晚年并享有75歲的高壽正是得益于他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那么,白居易的晚年生活是怎樣度過的,這種單薄名利,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在他的晚年又有怎樣的體現呢?

白居易57歲的時候朝廷任命他做刑部侍郎,刑部侍郎有點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司法部副部長這樣的一個官,當然是一個高官了,責任也很重大。但是當時因為白居易覺得自己已經年老體衰了,所以他就比較愿意從仕途里面退出來,到了這一年的年底他主動地向朝廷請長病假,當時一個詞叫百日病假,就是請一百天的病假。那么這樣的病假一請一般你這個職務就取消了,所以第二年也就是他58歲那一年朝廷就把他的刑部侍郎這個職務免掉了,同時就任命他做太子賓客,這個太子賓客的官是分司洛陽,我們多次講到過分司洛陽就是不在長安到洛陽去,這是一個名義上的官。

那么到了70歲那一年,他實際上他已經做到了太子少傅,這是一個二品的官,當然也是分司洛陽,也是一個閑差,但是官品很高,俸祿也很高。到了這一年冬天白居易又請了一個百日長假,他又向朝廷請假說我身體不好不能做,所以實際上是一個閑差了,你不做你不上上班不也沒關系,但是他還是請了一個長假。所以第二年又把他這個職務免掉了,免掉了以后然后又過了一年到了71歲,朝廷才讓他正式退休,唐代的名稱叫做至世,至世就是退休,他以刑部尚書的名義退休,就是司法部正部長,這個官職一天也不要上班就退休了,以這個名稱來退休,等于是提了一級再退休。那么正式退休了,退休了以后拿半薪,拿一半工資。

大家注意中間有一段就是從白居易70歲到71歲那一年,就是他70歲那一年他上一天的年底他就向朝廷請百日長假,請百日長假第二年春天朝廷又派他做太子少傅的職務免掉了,職務一免掉薪水就沒有了,工資就停發了,但是這個時候朝廷還沒有讓他正式退休,這一年等于空缺了,他職務已經沒有了,正常薪水沒有了,所以一年就沒有收入。那么這一年沒有收入,因為他一向是靠俸祿收入過日子,突然經濟來源斷了,所以很多他的朋友,他的親戚都來表示安慰,慰問他,你怎么一下子沒有收入呢,你怎么過生活呢?來慰問他。他家里的人也有一些急,他的妻子,他的子孫也有些急,怎么沒有收入了呢?白居易就寫了一首詩叫做《達哉樂天行》,說我這個人很曠達的,很想得開的,我是白樂天,寫一首詩來回答他們。這首詩很有意思,大致上意思是這樣,他說我一下子沒有收入,所以家里好像就變窮了,所以早上我的廚子,他家里還有廚師,廚師來說家里鹽也沒有了,米也沒有了。到了傍晚丫鬟來說,衣服都破了,當然這是夸張了,不會一下子停了,馬上就沒有了,不會的,他是夸張是窮了。那么家里的人也很憂愁,以后怎么過日子呢?白居易就告訴他們說,你們別急有辦法,他說就算沒有俸祿收入了,我們可以變賣家產,他說我們第一步我先把城南的一個果園,有十畝地的一個果園先把它賣掉,再接下來還不夠我在城東有五頃田地,把這個地賣掉,再不夠呢,我就把履道里這個住宅賣掉,這三樣一賣可以賣不少錢,有了這些錢以后我一半留給你們做生活費,還有一半我自己買酒買肉。我今年已經71歲了,我還能活多少年啊,這些錢還沒用完我就死了,所以大家不用慌,不用急,日子可以過的。

當然這首詩是夸張的,后代有的人說你看白居易多少會精打細算,算好先賣什么后賣什么賣多少錢,怎么花都分配好了。實際上不是,他這首詩是夸張,說現在停發工資了,家里有點恐慌,我怎么怎么打算的,虛張聲勢,因為實際上第二年他就正式退休,就有半俸,半薪拿到又有錢了,所以他還是表示了一種知足常樂的思想。

解說: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陽,在此期間他諛元稹,劉禹錫等士友以及官場退休的老友們一起郊游唱和,飲酒對詩,生活得十分充實愜意。但同時一生為官的白居易卻并不忘造福一方,他慷慨解囊做了一件至今仍讓當地百姓稱道的好事。

在他73歲那一年那個時候他已經正式退休了,他已經拿半薪了,一半工資了,但是他慷慨解囊資助疏浚洛陽龍門的險灘。原來洛陽有一條河流叫伊水,伊水流過龍門山那個地方彎彎曲曲的,那個地方地形復雜彎彎曲曲的,水非常地急,而且這個水里面有很多非常尖銳的礁石藏在水底里,當地人叫它九峭石,峭就是懸崖峭壁的峭,這些石頭像尖子一樣藏在水底,所以這個伊水上面來往的船只,來往的木筏路過這個地方叫八節灘,路過這個八節灘的時候經常會觸礁沉沒。因此,每到冬天天寒地凍的時候水位下降,凡是有過往船只路過這個八節灘的,那個傳夫一定要脫了鞋,光著腳跳到水里面去來拖這個傳,來撐這個傳,把它拉過去,否則的話要觸礁沉沒。

大寒天洛陽這個地區冬天跳到水里面去當然非常冷,這些船夫受不了,忍不住就呼喊,好冷啊,好冷啊。白居易住的地方離這里不遠,他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他心里很不忍心,所以他一直有一個愿望,有一天要來修理整修這個八節灘,要把八節灘的這些礁石把它鑿掉。那么到了73歲那一年白居易終于接到了一筆錢,正好這個時候碰到有一個和尚叫道玉和尚,這個和尚也有慈悲為懷,也愿意從事這樣的一個工程,所以他就跟白居易兩個人聯手,招募一些窮人,用鐵鑿子把九峭石把這些峭石全部鑿掉,當時工程非常大白居易詩里寫鑿這個峭石的聲音像雷鳴一樣,終于最后把這些礁石全部鑿掉,鑿掉以后八節灘過往的船只就很順利,因為沒有礁石了,所以船夫就再也不用在冬天光著腳跳到水里去拉船。白居易也非常高興,這個工程完成以后他非常高興,所以我們說他到了73歲他到了自己只領半薪的時候他還慷慨解囊,捐錢出來做這樣的公益事業,我們能說他愛財嗎?白居易不愛財,他雖然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并不愛財。

解說:白居易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但并非無所作為,作為一個詩人他有著很高的成就,在唐代白居易是僅次于李白、杜甫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歌流傳至今多達3000多首,數量唐代詩人之冠,這也與他晚年的生活密切相關,那么能夠讓自己的作品歷經千年還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白居易曾經做出怎樣的努力呢?

那么白居易晚年生活中間有一方面的重要的活動就是為自己的作品把它編成集子,為自己整理作品集,他不是叫人家來編,他自己編。應該說在唐代所有的大文學家中間,唐代所有的大詩人中間,為自己的作品編集最用力氣的,在這方面心思花得最多的,力氣用得最多的就是白居易。那么下面我們稍微來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白居易晚年多次為自己的作品編集,不是一次再三地編,就是不停地補充,他64歲那一年編好了一部文集叫做《白氏文集》,一共有60卷。編好以后他把這部文集不是放在家里,他派人把它送到江西的廬山,把他藏在廬山的東陵寺里面。東陵寺是廬山說面一個非常著名的寺廟,他它收藏在那里,而且他還帶了信去,分咐東陵寺的和尚說,這部文集存放在你們那里,但是不能出廟門,不能出這個寺廟門,一定放在寺廟里面,你們要好好的保存,這是他64歲那一年第一次為他自己編文集。

然后過了5年到他65歲那一年,因為他又寫了好多作品,又重新編了一次文集,編了一個65卷的文集也叫《白氏文集》。那么這一部文集他把它存放在洛陽的一個寺廟,叫做圣善寺,放在圣善寺里面,這是他編的第二部文集。

到了他68歲的那一年白居易又重新編了一次文集,這一次擴展到67卷,就是又加了兩卷,還叫《白氏文集》他把這一部文集派人送到蘇州收藏在蘇州一個寺廟叫做南禪院,收在南禪院里面讓他們來保存。

然后到了他69歲那一年,他又把自己在洛陽寫的那些作品,就是以前的不算,光在洛陽寫的作品編成一個叫《白氏洛中集》,就是我姓白的這個人在洛陽寫的集,10卷。那么這10卷文集是放在洛陽的香山寺里,就是他經常游玩的這個寺廟,香山寺。然后他還不滿意,編了這四部還不滿意,到他74歲那一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他又編了一個平生最全的一個文集75卷,命名為《白氏長慶集》。這個集子有75卷,收羅作品最全,收的詩文作品加起來有3840首。他編好這個文集他覺得差不多了,是我一輩子的作品都在里面,所以他編完以后請別人來幫著抄寫,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印刷,印刷術已經發明了,一般的書還不印刷,是抄的,請人來抄寫,抄了5本,就是抄了5個本子都一模一樣,抄了5本。

抄了5本書放在哪里呢?還是三個寺廟,第一個是廬山的東陵寺,第二是洛陽的圣善寺,第三個蘇州的南禪院,每個寺廟一本還有兩部給他的后代,一部給他的侄兒這個阿龜,還有一部給他的外甥叫談閣童,這樣他的文集就有五部分在三個寺廟以及兩個后代手里。白居易為什么要把他的文集抄成5本放在不同的地方呢?他的一個基本的考慮就是后人這樣理解,他自己沒有說,后人這樣理解就是說害怕某一個地方如果你都放在某一個地方那么一發生什么變故,比如說打仗了或者是失火了,毀于一旦就沒有了。他放在5個地方你這個地方失火了,不能所有的地方都失火,所以總會有一個地方能保存下來。用這種方法使他的作品盡可能地保存,流傳下來。

那么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白居易的文集雖然沒有紋絲不動地保存下來,還是損失了一點,但是損失得很少。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75卷中間的70卷,只少了5卷。他的大部分的作品都完整地流傳下來,所以這是白居易生前他為自己安排后事做得最成功的,我覺得也是最有意義的一個活動。

公元846年8月,75歲高齡的白居易與世長辭,他去世了。當年11月白居易安葬在洛陽的龍門山,這也是他生前經常去游玩的地方。當時的河南尹地方政府就把白居易生前自己寫的那一篇《醉吟先生傳》白居易不是稱自己為醉吟先生嘛,就是喝醉了酒吟吟詩這樣的一個人,把這篇《醉吟先生傳》刻成一個石碑,把這個碑豎在白居易墓的旁邊,從那以后凡是路過洛陽,路過龍門山的人都到白居易的墓前來祭奠他。他們都把酒壘在他的墓前,向他表示敬意,所以白居易墓前一丈見方的那塊地方那個泥土永遠是潮濕的,永遠散發著酒香,好像是要讓他繼續喝醉了酒,在那里繼續醉吟一樣。

應該說白居易是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那么好,我們白居易系列講座到今天為止就講完了。非常感謝聽眾朋友來聽我的講座,希望大家指正我演講中間的錯誤,謝謝大家。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白居易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