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成者韓非與《韓非子》
我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281年,韓國國君歇的妃子生下一個兒子,取名韓非。韓非從小就聰明好學,后來拜著名的荀子為師,學習各種經論。韓非有些口吃,不善言談,但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文章寫得非常好,他的同學李斯自以為不如。

韓非雖然師奉荀子,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子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荀子的儒家思想,而是在當時新的歷史形勢下,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喜刑名法術之學”,并“歸本于黃、老”,繼承并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當時法家之集大成者,被人們尊稱為韓非子。
當時,韓國是“戰國七雄”最弱小的國家,韓國鄰近的秦國非常強大,為此韓國飽受秦國的威脅。再加上此時的韓王安個性懦弱,政權落入重臣之手,國內外形式都十分危急。
韓非眼見韓國國力日趨衰弱,內心非常著急,他便吸收了儒、道和法家商鞅的學說,提出一套要把君主的權威提高到絕對的地位的理論。
韓非多次向韓王安上書進諫自己的這套治國理論,希望韓王安能夠按照自己的建議勵精圖治,變法圖強。然而韓王安對韓非的進諫置若罔聞,始終都沒采納。
韓非大失所望,在悲觀失望之余,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并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10余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自己憂憤孤直而不容于時的憤懣。

韓非寫的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后,秦國國君嬴政讀后大加贊賞,佩服地說:“寡人如果能見此人,與其同游談論一番,那就是死也都無憾了!”
嬴政對《五蠹》和《孤憤》推崇備至,仰慕已極,但卻不知這兩篇文章的作者是誰。有一天,嬴政問國相李斯知不知道這兩篇文章的作者是誰,李斯便告訴嬴政是他同學韓非的著作。
嬴政一聽非常高興,他馬上說:“你把你這個文采斐然的同學叫到秦國,讓他做我的門客吧。”
李斯說:“大王,韓非是韓國的公子,是韓國上任國君歇的兒子,這任國君安的弟弟,韓國怎么肯讓他來為秦國出力呢?”
嬴政想了想說:“韓非這么有才華,讓他留在韓國,我豈不是多了一個強勁的對手!我一定要把他弄到秦國來,我一定要見見這個了不起的大才子。”
為了見到韓非,嬴政便急切下令攻打韓國。韓國國君安本來一點都不重視韓非,也從不任用他,但在這種形勢急迫的情況下,不得不起用韓非,并派韓非出使秦國求和。

![??i??y?]?????i??Z???](https://www.mouluexue.com/imgs/Figure-0082-01.jpg)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我國法制思想的重大貢獻,對于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知識點滴
《韓非子》中有一個“自相矛盾”的故事。矛和盾是古時候兩種武器,矛是用來刺人的,而盾則是用來擋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國有一個兼賣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帶著這兩樣貨色到街上叫賣,先舉起盾牌向人吹噓說:“我這盾牌非常堅固,無論怎樣鋒利的矛槍也刺不穿它。”停一會兒,他又舉起矛槍向人夸耀說:“我這矛槍非常鋒利,無論怎樣堅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旁邊的人聽了,就問他說:“照這樣說,就用你的矛槍來刺你的盾牌。結果會怎樣呢?”這個商人窘得答不出話來了。
上一篇:郭象的獨化論與玄學
下一篇:“中庸”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