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普陀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傳為觀音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在浙江普陀縣,為舟山群島中一小島,即普陀島,島呈狹長形,南北縱長8.6公里,東西橫寬3.5公里,面積12.76平方公里。有白華、佛頂、錦屏、大小雪浪、光熙、象王、梅嶺、達摩、正趣諸峰。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1.3米。平崗崇巖,幽洞曲澗,海景變幻,景觀頗多。唐大中十二年(858)日本僧人慧鍔最初造寺。后因《華嚴經》有善財參觀音于普陀洛迦之說,遂稱為普陀。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統一歸于禪宗。嘉定七年(1214),又規定該山以供奉觀音為主。歷代相繼興建寺院,解放前一度有寺院、庵堂和茅蓬218個,僧尼達2000余人。其中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建筑考究,規模宏大,是我國清初寺廟建筑群的典型。國內外朝拜者終年不絕,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善男信女常不遠千里而來。島上有千步沙、潮音洞、梵音洞、南天門、西天門等風景點20余處,幽洞奇巖,海景變幻,歷來是游覽避暑勝地。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昭陵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文化·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