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改革中的失誤
建國以來,戲曲改革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在五十年代也走過一段彎路,后來雖然逐步糾正,可是其錯誤造成的影響,至今尚未徹底消除。
戲曲的美學原則,表現形式,藝術創作手法與話劇迥然不同。改革戲曲,是要剔除其內容中的封建糟粕,完善其表現形式中的粗糙與不合邏輯的部分,但必須是在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基礎上進行,不能按照話劇模式生搬硬套,否則終將導致戲曲的滅亡。建國初期,話劇界把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當作唯一的遵循規范,后來這股風氣蔓延到戲曲界,以至發展到一切都企圖用話劇的藝術模式來改造戲曲,引起了戲曲藝術創作中的一片混亂。
從50年代開始,中央戲劇學院陸續約請了一些蘇聯戲劇專家來講學,許多戲曲干部和導演也參加聽講。專家中有一位列斯里,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學生,他在講課中不遺余力地抨擊戲曲(主要是京劇)。他認為京劇是反現實主義的藝術,是落后、愚昧、畸形、僵化,完全違反生活真實的戲劇形式,如果不徹底改造,應該立刻放到博物館去,或干脆任它消滅。他認為:京劇的表演程式是僵死刻板的摹仿動作,沒有生活氣息,只能束縛演員的創作靈感;京劇臉譜是野蠻民族紋身紋面的落后習俗的孑遺;京劇的胡須(髯口)不是長在(即帖在)臉頰上,而是掛在耳朵上,還遮住口部(意思是妨礙吃喝),這是違背人類生理構造的荒謬設計;京劇鑼鼓是一種野蠻落后的只能破壞寧謐創作氛圍的噪音;京劇的念白是一種違反生活真實的矯揉造做的虛偽腔調;京劇的服裝是違反歷史真實和生活真實的虛夸的設計,比如水袖、雉尾、鸞帶、厚底靴子等等,都是生活中不存在的東西,都是妨礙演員表演動作的障礙物;京劇(傳統戲)沒有布景,只有一桌二椅,缺乏最起碼的環境裝置和氣氛渲染,是一種最落后的舞臺裝置,等等。所有這些“理論”,只能說明這位專家對于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征和藝術規律的徹底無知。如果只作為他個人的見解,也可以不必計較,或通過辯論來辨清是非。但遺憾的是,由于盲目崇拜蘇聯,迷信外國權威,這些謬論在當時竟被許多人當作具有權威性的正確理論,而且用來指導戲曲改革的藝術實踐。不少戲曲導演和戲曲管理部門的領導,都成為列斯里謬論的傳播者和忠實的執行者。更有甚者,這股藝術上的歪風,還與政治問題糾纏在一起,例如有人提出反對列斯里的意見,竟被當作反蘇的反動言論來批判。在全國不小的范圍內,在一個不短的時期中,在這些錯誤理論的指導下,戲曲改革工作走過一段不小的彎路。直到現在,還有一些人用是否符合生活原貌的真實,來作為評斷京劇藝術優劣的標準;認為京劇表演程式是僵化的脫離生活的束縛演員手腳的東西;認為京劇是一種產自封建社會的落后的藝術形式等等,都是當時那些錯誤理論的遺留影響。
上一篇:惜哉,花四寶
下一篇:戲曲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