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
《四庫全書總目》又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簡稱《四庫總目》或《四庫提要》。紀昀、陸錫熊任總纂修官,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下詔開館編纂,館址設在翰林院,并在武英殿設繕書處,歷時15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全書完成。
《四庫全書總目》共收錄書籍10280種,收入《四庫全書》的3461種,79018卷,另外還有6819種僅存目錄,這一部分是94034卷。對編纂的書目,分為三大類:應刻、應抄、應存。對所謂的違礙書籍,又分兩類:全毀、應抽毀,這部分送呈皇帝裁奪。《四庫全書》收錄的書籍基本上包括了先秦至清初的重要書籍,對元代以前的書籍收錄較全。收錄內容包括書名、卷數、作者以及書籍的來源。提要部分的內容主要是簡介著者,論述內容,說明增刪、卷帙的分合以及版本的異同。體例按四部分類法編排,共分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經部10類,史部15類,子部14類,集部5類,部分類下又分若干小類。每部之前有總序,每類之前有類序,小類后間有按語,說明某類圖書的學術源流及立類理由。
《四庫全書》的書籍有四個來源:一是政府藏書,包括武英殿等各處藏書,即內府本;二是清代皇帝的著作和奉旨纂修的書籍;三是進呈的圖書,包括各省采進、私人進獻和通行的書籍;四是從《永樂大典》中輯錄的佚書。從以上四個渠道搜集的應抄書籍,可以直接抄入《四庫全書》?!皯獭睍?,包括一部分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書和罕見的書,也有部分清朝皇帝的著作和奉旨官修的書籍,這是最好的一類,除抄入《四庫全書》外,還另行刊刻印刷,以便廣為流傳。“應存”書籍,是被認為不合格的著作,只收錄書名,又叫做“存目”書,這一部分比四庫收錄的書多出將近一倍。
清廷纂修這一龐大叢書的目的:一是借盡征天下書籍,宣揚其文治盛世,將歷代書籍作一次全面的審查、評論與總結,以博取“稽古右文”(考證崇尚古文)的美名;二是企圖通過大規模征集圖書,達到禁毀其所謂辭意抵觸者,即“寓禁于征”的目的。
纂修《四庫全書》時,對查禁、銷毀不利于清朝廷的著作異常嚴格。光緒初年的廣東布政使姚覲元把銷毀書目錄匯輯為《清代禁毀傳目附補遺》,收錄禁毀書1000余種。近代的孫殿起在其《清代禁書知見錄》中考證,全毀書籍2453種,抽毀書籍402種,數量與《四庫全書》不分上下。此外,竄改原書字句的,更是不計其數,這是清代目錄書的獨有特點,也是《四庫全書》的最大之過失?!端膸烊珪穼δ夸泴W的貢獻在于,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許多佚書,收存了不少善本書,尤其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編纂,最為后人稱道。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共200卷,修書各館臣先行整理,再由總纂修官紀昀增刪。《四庫全書總目》編制完成之后,紀昀等又節錄提要,刪除《存目》,編成《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杭州先行刊印?!端膸烊珪偰刻嵋肪幊芍?,廣受贊譽。余嘉錫的評論《四庫提要辨證》較為中肯全面:
《提要》誠不能誤,然就其大體言之,可謂自劉向《別錄》以來才有此書也?!秳e錄》亡矣,今其存者,八篇而已……夫取經傳九流百家而辨章之,又從而撮取其指意,豈易言也哉!非博通如向,不足以辦此。向子歆繼父業,總群書而奏其《七略》……已不能如《別錄》之詳。若班固之《藝文志》,特《七略》之要刪耳。其后荀勖、李充之徒,代有簿錄。王氏《七志》、阮氏《七錄》,又復繼軌向、歆;然《隋志》率譏其不述作者之意,淺薄不經……宋之《崇文總目》,多所謬誤,殘缺失次。晁氏《讀書志》、陳氏《解題》,粗述崖略,鮮所發明……今《四庫提要》敘作者之爵里,詳典籍之源流,別白是非,旁通曲證,使瑕瑜不掩,淄澠以別,持比向、歆,殆無多讓。至于剖析條流,斟酌今古,辨章學術,高挹群言,尤非王堯臣、晁公武等所能望其項背……故衣被天下,沾溉靡窮。嘉道以后,通儒輩出,莫不資其津逮,奉作指南。
上一篇:《周禮》
下一篇:《孝經》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