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安順之旅·陽明洞·洞古山深含至樂
在修文縣城東約1.5公里的龍岡山上,有一個陰暗潮濕的山洞,原名東洞,人稱“陽明洞”或“陽明小洞天”。洞從山腰開面,洞口朝東,洞廳前后兩進,面積約90平方米,是王陽明當年居住和創辦龍岡書院的地方。
王陽明,名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年輕時曾隱居在紹興的陽明洞,自稱陽明子,故人們叫他王陽明,二十七歲中進士,任南京兵部職方主事。明正德元年(1506),宦官劉瑾排除異己,將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多人逮捕入獄,王陽明上書營救,觸怒劉瑾,被謫為龍場驛(今修文縣城)丞,正德三年(1508)抵龍場?!俺蹙訜o室,居龍岡叢棘間,遷于東峰石穴,即陽明洞也”。王陽明是個心性豁達的人,一個既暗且濕的山洞竟使他又驚又喜,艱苦的生活條件反而成了他砥礪學問、著書立說的動力。他經常端坐洞中默記舊日所讀詩書,總結心得體會,苦苦思索,孜孜探求,終于“悟”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真諦,從而確立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撰寫了《居夷詩》一卷、《五經臆說》四十六卷、《雜著》二十三篇。后來,“龍場民憫其陰濕,相與伐木,作室于叢棘之右,名曰‘何陋軒’”。(明代曹學佺《貴州名勝志》)室名為王守仁親取,出于《論語》:“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守仁在這里窮且益堅,隨遇而安。他曾作《龍岡漫興》抒懷:“投荒萬里入炎州,卻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陋有,身雖吏隱未忘憂。春山卉服時相問,雪寨藍輿每獨游。擬把犁鋤從許子,漫將弦誦止言游。”
在這期間,王陽明還設壇為遠近山民子弟宣道講學。他以古洞為校舍,辦起一間“山洞書院”——龍岡書院。他制訂學規,要求學生以“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作為準則。他認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他除了教授儒家經典著作外,還教音樂,帶學生做游戲,寓教于樂。他提倡學生向老師提問,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并認為,“諫師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隱耳?!蚴且匀テ浞?,蓋教學相長也”。王陽明的教育活動對當時貴州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三年后,即1510年,王陽明離開龍場。
明清以來,陽明洞一直為人們所景仰。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龍岡書院被改建為“王文成公祠”,其他建筑物也一再翻修,增添房舍,廣植花木。今天來到陽明洞,穿過高聳的門樓,可以看到翼角高翹、四面環廊的房子,那就是“何陋軒”。軒內的墻壁滿是清代名宦的刻石,內容均為輯錄王陽明記述龍岡的詩篇和文章。其中喬用遷的手錄《玩易窩記》字體由顏體化出,自成一格,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何陋軒右側下方,是“陽明小洞天”,刻在洞頂的“小洞天”三個字是清代云貴總督李星沅的手跡。這里小洞連大洞,大洞頂刻有明代貴州宣慰使安國亨題的“陽明先生遺愛處”。洞中十分潮濕,石鐘乳滴下的水珠打濕了滿洞苔蘚,王陽明在他的詩中曾這樣描繪:“白云晚憶舊巖洞,苔蘚春應遍石床?!倍赐馄脚_的右端,有兩株相傳是王陽明手植的柏樹。繼續登高,可見一座雙層攢尖頂的六角亭,傳說為當年王陽明撫琴賞景處。亭前立有清云貴總督賀長齡手錄王陽明《君子亭記》。亭周圍原遍植茂竹,王陽明認為竹有君子之德、之操、之時、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亭前有古梅一株,據說為王陽明手植。亭巖壁下有蔣介石的題刻:“知行合一”。君子亭對面的“王文成公祠”正殿塑有王陽明坐像,大門石柱兩邊鐫有楹聯:“三載棲遲,洞古山深含至樂;一宵覺悟,文經武緯是全才?!笨谷諔馉帟r期,愛國將領張學良曾被拘禁于祠里東配殿樓上約三年。
王陽明的學說在國外、特別在日本也有很大影響。有人曾記述王學傳入日本的情景:“蓋王學傳于日本,日出之鄉莫不精究良知之理、知行合一之用。其后一戰勝俄,西鄉大將軍等多有佩‘一身低首拜陽明’印章者,乃感文成之教能保其國,厥功偉矣……”光緒年間,日本東宮宗親偕武官高山、金子等到陽明洞訪問,并請侍講文學博士三島毅題詩一首:“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岡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他們本想將此詩刻碑置于陽明洞,后因交通不便,來自日本的觀光者不易追攀,改立于貴陽扶風山陽明祠。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沈陽之旅·沈陽·沈水之陽關外之星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宜興·洞天世界神工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