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jīng)》的內容
《孝經(jīng)》的十八章內容分別為:
《開宗明義章》第一。這一章主要論孝的根本意義與孝行的始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這是全書的概括性綱領。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也由此產(chǎn)生。孝,首先在于侍奉父母親人,在此基礎上以“事親”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事君”,這樣就能博得事業(yè)功名,從而光宗耀祖,最終完成“孝”的全過程,實現(xiàn)孝道。在這個過程中,“事親”與“立身”的橋梁或者說通道就是“事君”,即忠于君。為更圓滿地貫徹這個思想,隋唐以后的統(tǒng)治者對每個官員的父母都封贈榮譽稱號。這樣,孝便由家庭擴大到了整個社會,孝作為一條紐帶把個人、家族、君王和國家緊密地聯(lián)系了起來。孝不僅是家庭成員對家庭必須履行的義務,也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對社會必須履行的義務。讓每個社會成員都自覺地孝親忠君,國家統(tǒng)治以及社會秩序便會鞏固穩(wěn)定。
《天子章》第二。此章論天子的行孝方式。《孝經(jīng)》的高明在于對孝進行了細致的等級層次劃分。在宗法社會,處于不同社會等級的人,所履行的孝道內容也是不同的。此章主要論述天子之孝:“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作為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的天子,他熱愛自己的父母,因此不敢厭惡別人的父母;他尊敬自己的父母,因此也不敢輕慢別人的父母。用對父母的敬愛來教化感化百姓,治理天下,這是天子的孝。
《諸侯章》第三。論述的是諸侯的行孝方式。對諸侯提出了十六個字的行孝規(guī)范:“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諸侯是僅次于天子的一國之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最高,如果能做到在上位又不驕奢,那么地位高也不會發(fā)生危險。如能夠做到遵守禮制和勤儉節(jié)約,就能“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如果做到這一切,就可以永保社會穩(wěn)定,江山永固,人民和諧相處。
《卿大夫章》第四。論述卿大夫的行孝方式。卿大夫是天子諸侯的高級官員,對他們的孝道規(guī)范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封建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服裝穿戴,包括質料、顏色、式樣都有具體的規(guī)定,不準亂穿。這里明確要求卿大夫遵守等級制度,不符合規(guī)定的衣服不穿,不符合制度的話不說,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事不做。“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不合法的話不說,不合道德的事不做,所說的話完全符合制度,所做的事完全符合傳統(tǒng)道德,這樣,說話就沒有人反對,做事就沒有人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這三者都遵守傳統(tǒng)的規(guī)定,就不會犯錯誤,就能夠永遠保住職位。
《士章》第五。論述士的行孝方式。士是較下級的官吏,他們的孝道是:“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用侍奉父親的方法侍奉母親,這種愛是一樣的;用侍奉父親的方法侍奉君王,尊敬之心是一樣的。對母親用愛的方式,對君王用敬的方式,對父親則愛和敬兼用。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君王就是忠,像敬愛兄長一樣敬愛長者就是順。用忠順的態(tài)度來侍奉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就能夠保持職位。
《庶人章》第六。此章論述普通百姓的行孝方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百姓就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guī)律,依據(jù)土壤土質等不同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耕種;在此前提下,還要遵守法律制度,安分守己,勤儉節(jié)約,這樣才能保證基本生活,贍養(yǎng)孝敬父母。
以上六章,分別規(guī)定了從天子到普通百姓各個階層的孝道。這些規(guī)定突出了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的關系,一方面有利于社會的統(tǒng)治與穩(wěn)定,另一方面也成為了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
《三才章》第七。“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從天、地、人的關系,論述孝是天經(jīng)、地義與人性的表現(xiàn)。“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因為孝道是天地之經(jīng),所以人民也把它作為法則。“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只要根據(jù)天地人情推行孝道,那么不用肅戒就能實現(xiàn)教化,不用嚴厲就能治理好國家。
《孝治章》第八。說明古代圣明的君王以孝治天下。政治的目的,在于順天理得民心。“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天子、諸侯、士大夫,各個階層都推行孝治,天下就會和諧太平。
《圣治章》第九。說明圣人的道德教化也是以孝為大:“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在萬物中人為貴,人以孝為本。君王只要率先垂范,以孝管理人民,人民就會“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就是這樣治理天下的。《紀孝行章》第十。論述孝子事親的途徑。“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要做孝子,首先必須做到這五條。其次還必須做到:“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這是因為“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驕者亡,亂者刑,爭者兵,如果不戒除這三者,就會導致失敗或者滅亡,即使對父母供養(yǎng)豐厚,也仍然是不孝。所以,作孝子必須安分守己,遵紀守法,不驕,不亂,不爭。
《五刑章》第十一。斥責不孝是最大的罪惡。“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推行孝治,要以刑罰作為輔助。“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認為這三者都是破壞社會秩序,從而造成天下大亂的根源,應該處以極刑。
《廣要道章》第十二。論述孝、悌、禮、樂與治國應該結合起來:“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同時還認識到當政者禮敬他人父、君的重要性:“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發(fā)揚孝悌之道的最好辦法,是君王禮敬他人的父兄和君長,這樣便能獲得眾人的擁護。
《廣至德章》第十三。論以孝治民的意義在于推廣敬德。“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君王以孝悌教化天下,沒必要每天到千家萬戶去當面講,只要“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孝就完全可以推廣下去了。
《廣揚名章》第十四。講孝親、事兄、忠君、尊長與理家、治國的一致性。“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以孝俤為本,就可以揚名后世。
《諫諍章》第十五。講補過匡惡,提倡“爭臣”、“爭友”、“爭子”,使君上、父親和朋友“不陷于不義”。文中假托孔子的話,宣傳了這種思想:“昔者天子有爭(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名譽不敗壞);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事實上,孔子在《論語》中提倡“子為父隱”,《孝經(jīng)》則強調以“義”為準則,君父不義,臣子可以與之爭辯,提倡匡惡補過。從這一點看,《孝經(jīng)》比《論語》前進了一步。
《感應章》第十六。宣揚行孝的功效。“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意思是說孝能感動天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直接把孝宣揚成了神話。
《事君章》第十七。論述事君之道。“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這里提出忠君不是單純的順從,而是應當以“將順其美,匡救其惡”為主。
《喪親章》第十八。講喪親后的孝子要表現(xiàn)的孝道。要求:“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上一篇:《四庫全書總目》
下一篇:《孟子》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