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的清談風
魏晉時期,知識分子崇尚虛無,空談名理,形成一種風氣,人們稱這種風氣為“清談”。很多人擯棄世務,專談玄理,發展到西晉末年,清談風氣越演越烈,直至齊、梁時期仍未衰退。如《世說新語·文學篇》記曰:當時有個叫孫安國的人,一天找朋友殷浩辯論玄理,兩人越談越有興致,午飯都忘記吃了。手下人沒有辦法,只好把冷了的飯菜重新熱過,一共熱了四次。他倆辯論激烈時,雙方不斷揮動麈尾,由于揮動得太厲害,尾毛紛紛掉下來,弄得飯碗里全是尾毛。就這樣,兩人一直談到晚上,仍沒有想到要吃飯。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見,魏晉時代的知識分子清談起來真可謂寄心玄遠,竟已達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魏晉士大夫爭相慕效的清談之風,實際上根本無助于濟世救國,而同時也殆誤了他們自己,其流弊是不言而喻的。西晉懷帝時的太子洗馬衛玠就是個極善清談的人。他少年時代就好談玄理,但因為多病,身體孱弱,母親禁止他說話,倘若遇上特別的好日子,親友們能僥幸聽到他發一通議論,都要感嘆稱贊一番,連素負盛名、從不推崇別人的王澄也甘拜下風,以致流行一句成語:“衛玠談道,平子絕倒。”有人甚至說,就是把王澄、王玄、王濟三個人捆在一起,也還是趕不上一個衛玠。然而,衛玠的全套本事就是和別人“清談終日”,一生中沒有成就任何一點事業。永嘉六年(312年),衛玠流寓到建鄴,人們聽說他來了,又都傾城出動圍觀。此后不久他就死掉了,總共活了二十七歲。
西晉太尉王衍也是位清談之士。他平日“口不論世事,唯雅詠虛而玄已”,身為朝廷重臣,從不參預政事。懷帝永嘉五年四月,石勒破晉軍于東郡,王衍及史部尚書劉望、廷尉諸葛銓等驚慌失措,束手被擒。王衍被俘后主動向石勒表示說:“朝廷上的事,不是我當家,我是個從來就不喜歡多管閑事的人。”石勒要殺他,王衍不勝感慨地說:“實在太可悲啦!我們這些人,過去如果不是只知道終日清談,虛妄浮夸,而能干一點切實的事業,以匡救天下,哪里會慘敗到今天這步田地呢?”最終他還是被石勒活埋了。
魏晉時代的空談之風是有一定的社會背景的,這里我們不必去分析它產生的緣由和當時士人的心理狀態。但無論如何那種脫離現實的空談和浮夸是無助于任何問題的解決的。再好的理論也是來源于實踐,并且為實踐服務。任何人要辦成幾件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事情,都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實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把理論當成裝潢門面的東西,只是空談一番,束之高閣,理論本身又有什么價值呢?成功之路在于求實務本,只有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人,才是一個大有希望的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上一篇:魏晉服石風害不輕
下一篇:魏王信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