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周禮》原名《周官》,相傳作者是周公姬旦。西周初年,周公為“制禮作樂”,便創作了這部書。它是一部具體而系統地敘述我國上古時期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典籍。據近人研究,《周禮》應該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制度方面則采用了西周時期的一些材料。但有些材料及其思想體系,卻是比孟子稍晚的戰國時代,所以它最后成書當在戰國后期。作者不一定是一個人。如果從全書內容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來看,則肯定有一個人總括其成。如果從書中的互相抵牾之處來看,應該是后人陸續增補而成的。
相傳這部書在秦始皇焚書坑儒后曾經一度失傳,西漢時期,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又重新發現并獻給了朝廷。最初這部書并未受到重視,直到西漢后期,劉向、劉歆父子在整理秘府圖書時才發現了它。后來王莽攝政,他以周公自比,模仿周制,任劉歆為國師,把這部書改名《周禮》,當做“國典”,并且立為博士,在行政上也照搬它記述的各種制度。王莽失敗后,這部書又遭到冷遇,直到東漢末年鄭玄為它作注,才又通行天下。
從西漢末年起,歷代王朝直到明、清兩代,政治機構的設置仍然參考《周禮》。自從它被立為儒家的經典,成為讀書人的必讀書,便不時有人把它當做政治、經濟制度的理論依據,士大夫們還把它作為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藍圖。不管是王莽推行的“新政”,還是北朝西魏時期的宇文泰的“授田制”,都是把《周禮》作為組織政府機構的藍圖范本;唐玄宗也仿效《周禮》制《開元六典》:他們都把《周禮》當做政治、經濟改革的依據。北宋王安石實行“變法”,也標榜取法《周禮》,并作《周官新義》。他的經濟體制改革遭到大地主階級的激烈反對,并造成全國經濟的混亂,最后徹底失敗。此后,沒有人再照搬《周禮》,但直到明、清兩代,中樞機構的設置還是基本承襲《周禮》的六官設立六部,同時還參照了某些財政管理措施,其影響仍然存在。
《周禮》共六篇,每篇一官,為六官,以六官配天、地及春、夏、秋、冬四時,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西漢重新發現時,只有前五篇,《冬官》一篇亡佚,另取內容相近的《考工記》一篇代替,湊夠六篇。它把天、地、四時與六大官屬相聯系,構成國家行政機構體系,書中所列官職共360多個,取其囊括一切無所不包的意思。
《周官》的內容,就是規定六官和所屬官職的職掌及其所形成的各種制度。六官制度是國家中樞機關的六個組成部分,中樞又管理地方,書中所列的360多個官職,既有中樞的屬官,也有地方官和職事官。通過這360多個官職的設置,可以了解從中樞到地方以及各部門之間的一整套國家行政機構模式。
天官冢宰,“掌邦治”,即太宰,稱為“治官”。居六卿之首,百官之長,主管天下政務和宮中事務。序中規定:“太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六典之首是“治典”,這是本職,包括“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這是行政的最主要內容,并且還兼統其他五典,即其他五官所分別掌管的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序中還規定:太宰以“八法”治官府,以“八則”治都鄙,以“八柄”御群臣,以“八統”御萬民,以“九職”安萬民,以“九賦”理財貨,以“九式”調節財政,以“九貢”收屬國貢物,以“九兩”協和萬民。此外,太宰又是王宮政務的總管,宮官都是太宰屬官。太宰的副職是小宰,除輔佐其執行以上任務,還分管王宮的刑法、政令、禁令。其屬官有62種。太宰大體上相當于后來的宰相。
地官司徒,“掌邦教”,稱為“教官”。大司徒主管土地方域及王畿之內的人民教養,負責土地分配、賦稅收取。司徒總的職責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具體的職責是為封建諸侯畫疆域、置社稷,管理“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物產,施行“十二教”使民眾努力生產,施行“十二職”和“十二荒政”(賑濟政策)注重民生,制定“九等”地征收賦稅,以“九比之數”征用徭役等。其屬官有18種。職權相當于后來的大司農、戶部尚書。
春官宗伯,“掌邦禮”,即禮官。“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禮”,即掌管祭祀禮儀和文化。包括“五禮”:吉禮是祭祀的禮儀,兇禮是喪事、憂事的禮儀,賓禮是禮賓的禮儀,軍禮為師旅與征役的禮儀,嘉禮是喜慶的禮儀;“九儀之命”(封侯、任職、賞賜等九種欽命儀式)和“六瑞”(王、公、侯、伯、子、男六爵所執的六圭璧)、“六贄”(行禮時所執辨別貴賤等級的六種信物)、“六器”(行禮時用的不同器物)、車服,另外還掌管卜祝、太史、星歷、樂舞等屬官。其屬官有70種。大宗伯相當于后來的太常、禮部。
夏官司馬,“掌邦政”,稱為“政官”,即軍政國防。具體負責軍隊管理、疆域防衛、出師征伐、征收軍賦、管理軍需軍械,以及國王狩獵等。其屬官有69種。相當于后來的太尉、兵部。
秋官司寇,“掌邦禁”,即刑官。主管刑罰、司法、治安。對犯罪之國用“三典”(新建國用輕典,平順國用中典,叛亂國用重典);對民眾犯罪施“五刑”(野刑糾不力,軍刑糾不守,鄉刑糾不考,官刑糾不職,國刑糾暴);負責刑法獄訟,掌“五刑”(墨、劓、宮、刖、殺)、“三赦”(幼弱、老耄、蠢愚)、“三宥”(不識、過失、遺忘);掌管盟約、憲令。其屬官有69種。大司寇相當于后世的廷尉、刑部。
冬官司空,稱為“事官”,負責百工、土木建筑等,相當于后世的工部。
冬官一篇亡佚,以《考工記》代替。《考工記》的原文內容也有殘闕。它的前一部分是總論,論述百工的重要,并與王公、士大夫、商旅、農夫、婦功共同列為六職之一,如:“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認為百工都是智者,是圣人的發明創造。后一部分記載了六大類別的工藝:木工(車、弓、舟、木工、木質農具等)、銅工(刀、劍及各種兵器,鐘、量器等)、皮革工(甲、鼓、縫革等)、設色工(畫染、染色、練絲等)、刮磨工(制作各種玉器)、陶工(制作各種陶器),并且還記述了每一器物的形狀和簡單的制作過程。這對研究先秦社會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都具有非常珍貴的史料價值。
上一篇:《史通》
下一篇:《四庫全書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