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大寧河小三峽·“不是三峽,勝似三峽”
大寧河發源于陜西省平利縣中南山,流經川東巫溪、巫山二縣,蜿蜒300公里,于巫峽口注入長江,是長江在三峽中最大的一條支流。風景以玲瓏秀美著稱。巫溪至巫山間,舟行高峽激流中,如穿行于高樓窄巷之間,有“峭壁走廊”之譽。一路峽峰無數,大者有“寧河七峽”。上游以降,巫溪境內有野豬、七蟒、剪刀、廟峽四峽;巫山境內有滴翠、鐵棺、龍門三峽。下游三峽為大寧河精華,被譽為“小三峽”,以景幽山奇稱著。
相傳大寧河是一群綠裙綠衫綠飄帶的龍女所變;山泉則是熱愛生活的王子變的,所以水波澄碧,泉瀑多姿,如詩如畫。
大寧河峽中最佳處有龍門帆影、巖棺迷霧、天馬鉆山、赤壁摩天、水簾奇觀、云臺妙景、古棧懸空、剪峰裁云、鹽泉古鎮、長天一線、柳葉戲水等“寧河十二景”,景景風韻別致,“無石不奇秀”,“有水盡飛花”。特別是岸邊綿延百余公里懸崖間那不可勝數的石孔和絕壁凹縫中的一具具“鐵棺”,更為大寧河罩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色彩。故有人贊其“不是三峽,勝似三峽”,譽之為“天下第一溪”。
“龍進虎出馬鉆山”
滴翠峽巖壁上,有一組豐富多彩的動物造型:一溜金光鱗鱗,圓圓滾滾的巨龍貼東岸巖壁而下,欲進龍穴;西岸半山腰溶洞口一尊眈眈四顧的猛虎待機而出;傍河一面的六巖腔,由四根特大的鐘乳石斜撐著懸在空中,苔蘚覆蓋,須草蔓生,宛如高大的天馬正往大山里鉆,人們稱之為“龍進虎出馬鉆山”。相傳,古時大昌鎮雙龍村青年護峽愛上了張員外的女兒。員外要求以龍肝、虎膽、夜明珠為聘禮。在巫山神女的指點下,護峽到雙龍峽斬巨龍、殺猛虎、嚇退天馬,得了三件寶物,與小姐成親。他們把峽谷打扮得蒼翠欲滴,風景如畫,后來人們就叫這峽谷為“滴翠峽”。護峽斬龍殺虎之處,就留下了這幅景物造型。
觀音計拙誤鹽槽
大寧河沿岸的懸崖峭壁上,密布著許多石孔,每孔6寸見方,2尺進深,5尺左右的孔距,如一模所鑄,有的地方還呈現為二排九眼品字形交錯,綿延百余公里。有人曾統計過,這些石孔共有六千八百八十個。如此浩大、艱險而又精巧的工程,是如何鑿嵌在滔滔江水之上那連飛鳥都難以歇腳的地方的?對于其來歷和功用,歷來眾說紛紜,成為三峽古謎。有人說是農民起義軍的女英雄開鑿。她們住在寧河上游桃花寨,常攜木板木樁,沿此棧道遠征。《巫山縣志》記載為唐代劉晏架設引鹽水槽道時所作。
然而,當地百姓卻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觀音菩薩見魯班名聲日大,心里發酸,就提出和他比武。他們商定:魯班為三峽設一座引鹽水的槽架,觀音為樵夫扎一百雙鞋底,夜間開始,雞鳴為限,請土地評判。魯班手持玉尺,邊量邊鑿孔;觀音怕輸,讓人偷學雞叫。結果,土地判二人不分勝敗,并不準再動工。所以,懸巖上留下了那么多鑿孔。
另一種說法是:從前,大寧河上游金柜子村的桃花姑娘許諾,誰能為鄉親們修條到江邊的路就嫁誰。一天,來了位聰明的小伙子。二人合力磕開金柜子,得到魯班的“玉尺”,率村人在巖壁上鑿孔,鋪通了金柜子村到龍門峽接長江的棧道。因石孔起于金柜子村,止于龍門峽,人們又叫它“龍門石孔”。
千古之謎話懸棺
巫溪縣城東北的荊竹壩,有一山巖矗立江邊,峭壁如削,高二三百米。壁上橫裂縫隙中,成水平方向分布著二十四具形似棺材、質如鐵鑄的物件。這就是有名的“鐵棺群落”棺木巖。當地有民謠:“紅巖對白巖,巖上有棺材;金銀千萬萬,舍命拿不來。”
很久以前,巴霧峽茂密的竹林中住著一對老人,六十五歲時喜得貴子。算命的說“了不得,這孩子以后有當天子的福分”,囑他們百日勿開大門。最后一天,親朋們為老爺子祝壽。門一開,竹林里一片爆響,竹子全變成穿朝服的死人,金童玉女捧著龍袍也沒了命。大家做棺材斂尸,孩子生氣,一腳一副,把棺材全踢到大寧河絕壁上掛起來了。一說戰國時,有個叫務相的人,為爭當部落首領,與競爭者相約,以泥土造船,不沉者為勝。結果務相所造之船遇水不沉,擊敗了對手,做了首領,號廩王。務相死后,后代將他的棺木鑿成船形,置于絕壁,世代祭祀。《尚書》載“惟月孟春,獺祭彼崖,永言孝志”即指此。實際上,“鐵棺”為木質,因距今已逾千年,故外觀黑勝鐵色。
除棺木巖外,大寧河鐵棺峽等七處巖棺群共有巖棺三百余具,距河面最低者30米,高者達500米。置棺木的巖壁陡峭挺峻,小道皆無。如此沉重的東西如何抬上去,至今令人費解。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濟南之旅·千佛山·齊煙九點舜禹留跡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晉祠·“不游晉祠枉到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