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贛東之旅·玉茗堂·“東方莎士比亞”的府第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今撫州市),明代著名戲劇家,《牡丹亭》(《還魂記》)、《南柯夢》、《邯鄲記》、《紫釵記》“臨川四夢”(又名《玉茗堂四夢》)的作者,其藝術成就極高。又恰與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1564—1616)同時,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玉茗堂是湯顯祖晚年的居所,他的傳世之作便誕生于此。
意氣慷慨 不為世容
湯顯祖文才早顯,但清高不媚,觸犯了當朝宰相張居正,故屢試不第。直到張居正去世后,他三十四歲時才中了進士,到南京做太常博士。官場的腐化,使他非常不滿。萬歷十六年(1588)大旱。“白骨蔽江下,赤疫駢門進”,而前來救災的欽差大臣受賄貪污卻依然升官。1591年湯顯祖上疏以激烈的言辭抨擊當朝首輔,結果被貶到廣東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去當典史。一年后調浙江遂昌任知縣。當地荒僻無城墻,市內有虎患。他首先下令滅虎,帶領兵民,上山下鄉滅虎十七只。他重教輕刑,政簡人和。大年除夕,他對一般囚犯放假三日,使其回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初三再回獄服刑。他在縣衙后廳還寫了“可談風月”的匾額,“戲叟游童,時來笑語”,從中他了解到許多民眾的生活情形。在遂昌五年,口碑甚佳,“一時醇吏聲為兩浙冠”,當地百姓甚至還為他建立了生祠。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湯顯祖聽說他上書彈劾的“搜山使者”(太監)又要到遂昌來作惡行兇了,于是棄官而走,回到故鄉江西臨川的鄉間隱居。他在沙井巷修建了玉茗堂,并在此度過了他的晚年。
玉茗堂有一組園林建筑,營建了九年,頗具匠心。圍繞主體建筑玉茗堂還有金柅閣(湯家起居之所)和芙蓉館,清遠樓、省蘭亭、寒光堂和四夢臺等建筑。玉茗即山茶花,是撫州特產,十分有名,文人過此多有詠吟,如曾鞏詩曰:“山茶純白得天真,筠籠封題摘尚新。秀色未饒三谷雪,清香先得玉峰春。瓊花散漫情終蕩,玉蕊蕭條跡更新。遠寄一枝隨驛使,欲分芳種更無因。”湯顯祖以雪白的茶花作為堂名,其不隨流俗,潔身自好的心情是很明白的。這里就是他晚年卜居之地,也是不朽的戲劇精品《牡丹亭》等“玉茗堂四夢”的寫作之地。這里風景綺麗,池塘荷花、紅魚楊柳、桃李牡丹,富于詩情畫意,他自己曾題詩,詠玉茗堂景色:“沙井闌頭初卜居,穿池散花引紅魚。春風入門好楊柳,夜月出水好芙蓉。”
湯顯祖少年時期受王學左派——泰州學派的個性解放思想影響頗深。萬歷年間王學左派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李贄,湯顯祖在臨川曾同李贄相見,思想甚為契合。李贄于獄中自殺后,湯顯祖曾寫詩哀悼。他還推崇海瑞的耿介和徐渭的縱誕。明史說他“意氣慷慨”、“蹭蹬窮老”是頗為恰切的。他的《牡丹亭》等劇作體現了他這種要求個性解放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不朽之作《牡丹亭》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題材取自話本傳說故事《杜麗娘慕色還魂》(見《燕居筆記》),但作了很大的加工,主題思想有極大提高。作品寫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夢中相受,生死相戀,表現了“愛戰勝死”的主題,具有歌頌個性自由的強烈反封建意義。此劇又以文辭典麗著稱,《游園驚夢》中的不少曲子成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其對白與唱詞,亦莊亦諧,為人稱道。
沈德符《顧曲雜言》記曰:“湯義仍《牡丹停》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說他雖然用韻任意,不大講曲律,但其“才情自足不朽”。戲曲評論家沒有不贊美此劇的。呂天成《曲品》說他“巧妙疊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尊湯顯祖為“絕代奇才”、“千秋之詞匠”。王驥德《曲律·雜論》曰:“《牡丹亭》妙處種種,奇麗動人”,“可令前無作者,后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
《牡丹亭》在民間,更引起了極其強烈的反響。揚州姑娘小青,十六歲嫁杭州馮生為妾,遭大婦妒恨,被軟禁在孤山,由尼姑看管。看了《牡丹亭》后,極其感動,作詩曰:“冷月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不久郁郁而死。揚州還有富家女子金鳳鈿,讀《牡丹亭》“日夕把卷,吟玩不輟”,為湯顯祖的多情和奇才所吸引,雖然知他已年近五十,還是寫信去說“愿為才子婦”。待湯顯祖趕到揚州時,金鳳鈿已死一月,而死前一定要以《牡丹亭》陪葬棺中。杭州色藝雙全的女伶商小玲,最喜演《牡丹亭》,以深情注入角色,一天演到“尋夢”一場時,竟在舞臺上因過分傷感,氣絕而亡。
傳說湯顯祖回鄉不久就開始寫作《牡丹亭》,起早睡晚,伏案疾書,有時還以手擊節,反復詠吟。他一寫就是幾個時辰,到吃飯時,催他幾次還不動身,飯菜往往熱幾次,夫人問他怎不感到餓,他說,我天天和杜麗娘、柳夢梅在一起,別的什么都忘了。
有一天,夫人到書房喊他吃午飯,人卻不見了,后來聽到后院柴屋中有哭聲,只見湯顯祖一人坐在柴堆上哭得很傷心。原來他正在寫此劇第二十五出《憶女》一場,春香陪同老夫人到后院祭奠已死三年的杜麗娘,低頭看見自己的羅裙正是麗娘過去穿過的,不禁睹物思人,痛哭不止,“賞春香還是你舊羅裙”,寫到這里,湯顯祖也嚎啕大哭起來……可見其激情之強烈與深沉。這年秋天,寫完了《牡丹亭》,以“清遠道人”為號題詞發表,還召伶人在玉茗堂中演出此劇。據湯恩壽《詞余叢話》說,演出那天堂前一棵從未開花的桂樹突然金花怒放,晚上演出時,香氣襲人,此后年年開花。
江西臨川牡丹亭
1986年秋天,巴黎莫加多爾劇院上演昆劇《牡丹亭》,觀眾冒著恐怖組織威脅爆炸劇場的危險,自愿接受軍警的檢查進劇院看戲。演出完畢,全場掌聲雷動,演員謝幕達八次之多。于此可見其世界意義。
玉茗堂1645年毀于戰火,康熙年間其后人重建,規模更大,不久又毀。后在舊址修一“玉茗堂影劇院”,其樓上為陳列館,陳列湯顯祖的手稿、著作、塑像、劇照等等。
湯顯祖墓原在臨川城東靈芝園湯家山,清末知縣江召棠曾對墓地進行大規模修繕,并題聯刻石曰:“文章超海內;品節冠臨川。”后墓地遭破壞。1982年在人民公園內辟“若士園”墓區,將湯顯祖墓遷到此處,有墓碑、墓道、六角亭、龍墻、牌坊等建筑。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秦始皇陵·“世界第八大奇跡”
下一篇:離離原上草·陰山之旅·五當召·“東藏”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