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中的辯證思維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準確把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從而深化了人們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賦予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以新的時代精神和實踐內涵。
一 科學發展觀是唯物辯證法在新時代的創造性運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具有新的突出特點和特征??偟恼f來是發展的成就巨大,發展的任務艱巨,發展的挑戰與機遇并存,處于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這就把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突出地擺在了我們面前。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適應我國發展新要求基礎上提出來的。它著眼于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進一步提出了解決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緊張關系的發展新思路,體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新要求。
黨的十七大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方法是統籌兼顧。其中全面是前提和基礎,協調是手段和途徑,可持續是目的和歸宿。它要求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互協調,實現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這就不僅揭示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的切入點,而且深刻揭示了科學發展觀與傳統發展觀的本質區別,生動地體現了唯物辯證法在科學發展觀中的創造性運用。
(一)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區別于傳統發展觀的重要特征
傳統的發展觀基本缺陷就在于它的發展具有片面性、不協調性和不可持續性的特征。20世紀50年代人們把發展單純地歸結為物質財富的增長,簡單地理解為“發展=經濟增長”,其結果是經濟有增長,但是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并不協調。后來人們注意到發展是建立在經濟增長基礎之上的社會不斷變革的過程,進一步把發展理解為“發展=經濟增長+社會變革”,體現了人們在發展問題上認識的深化。
科學發展觀既是對傳統發展觀思想演進所體現出來的進步理念的繼承,也是這種演進發展的最新成果,它克服了傳統發展的內在缺陷而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新型的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所追求是全面的發展、協調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所謂全面的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所謂協調的發展,就是發展要有協調性、均衡性,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發展都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所謂可持續的發展,就是不僅當前要發展,而且要保證長遠發展,保持發展要有持久性、連續性。因此,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現時代最新發展觀的內在本質最簡明而集中的概括,也是科學發展觀區別于傳統發展觀的最鮮明而重要的特征。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表明:科學發展觀中的發展不是孤立片面的發展,而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畸形的發展,而是協調的發展;不是竭澤而漁的發展,而是可持續的發展??茖W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具有十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二)堅持辯證法的全面性要求,樹立全面的發展觀
作為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全面發展就是指發展要有全面性、整體性,不僅經濟發展,而且各個方面都要發展。
第一,全面發展超越了單純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觀。社會的發展包含著經濟的增長,但是經濟的增長并不是社會發展的全部。社會的發展除了經濟的發展以外,還應當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就強調在建設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從而明確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確定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發展的全面性、整體性的認識。
第二,全面發展是全面性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辯證發展觀。全面是與片面發展、畸形發展相對立的,強調發展的全面性,既不以限制甚至犧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發展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又不以犧牲環境的保護來換取經濟的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發展沒有先后之分,沒有主次之別。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過程,都存在著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存在著需要重點把握的對象和重點解決的問題??茖W的發展觀在確定全面性發展目標的同時,也依據社會發展的實際,具體地確定發展的先后順序和中心環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依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在這里一方面強調要堅持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高度強調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發展,全面的發展就會因缺乏必要的物質支撐而成為空中樓閣。同樣,只有經濟發展的“單打一”,缺乏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發展的“合唱”,經濟的發展就不能持久,甚至會適得其反。只有堅持全面發展和重點發展的有機結合,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
第三,全面的發展最終體現為人的全面發展。無論是經濟的發展,還是政治的發展、文化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最終都體現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自己的核心,經濟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最終歸結為人的現代化。經濟社會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前提和條件,它為人的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而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離開了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就失去了目標和動力。
二 統籌兼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關系:科學發展觀的辯證思維方法
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思想,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黨十七大又在“五個統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三個方面的統籌:即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從而豐富了統籌的思想內容,成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切入點和現實途徑。
(一)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城鄉關系的核心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本質在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的現代化問題。因此統籌城鄉發展,必須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正確處理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城鎮居民和農民的關系,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力度,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二)統籌區域發展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特征,它主要表現在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都要明顯快于中西部地區。這既有歷史的、自然的原因,也有國家政策導向的原因。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的地區差距、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日益突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不僅成為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成為重大的政治問題,事關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統籌區域發展也成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繼續推進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東中西部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總體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隨著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問題又不斷呈現出來,突出地表現為在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下崗、失業、貧困、醫療、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和各種權益的保護等諸多問題。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發揮政府在促進就業、調節分配、完善社會保障、實現社會公平等方面的作用,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機統一。
(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工業化進程中,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規模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深,這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利益和物質享受的同時,又導致了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我國處在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人均資源相對緊缺、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經濟快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不斷加大,人與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要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是要堅持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五)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同世界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呈現出國際競爭的國內化、國內競爭的國際化的發展態勢。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握好國內產業發展與國際產業分工,發揮自身優勢,為我國現代化拓展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資源保障。
(六)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
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影響全局、事關長遠,直接涉及到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穩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例如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劃分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權限和管理職責等等。統籌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其目的在于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尊重基層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既維護中央統一的領導和權威,又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七)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這歸根到底是要處理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眾的特殊利益的關系,善于兼顧和統籌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在涉及各種利益關系的處理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解決各種利益矛盾和化解各種利益沖突的結合點和根本尺度。因為只有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才能正確處理好新形勢下個人與集體、局部與整體、眼前和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做到既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又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實際利益,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八)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
當今世界,各國的關系日益緊密,互動日益增多,已成為一個普遍聯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同時國際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增多,和平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壓力和風險增多。這就需要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聯系起來。這就是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做到“三個始終不渝”:一是始終不渝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二是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三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新的貢獻。
上一篇:總體國家安全與軍事安全的辯證關系
下一篇:《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