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體
目錄學是指通過書籍的分部、歸類、著錄以至提要等反映書籍的情況,顯示學術發展的概況。目錄學的“目”指書名或篇名,“錄”是對“目”的說明和編次。所謂“說明”是指作者的簡介,書籍的卷次、版本、內容提要等;“編次”所指的則是分部歸類。
我國的目錄學源遠流長,單獨的目錄書則幾乎各代都有。首先創造這一文體的是西漢的劉向。“條其篇目,撮其旨意,錄而奏之”,劉向在奉命整理皇室圖書的基礎上,編纂成最早的目錄學專著《別錄》。其子劉歆又在《別錄》的基礎上編成《七略》。《七略》又經過增減刪削,編纂成《漢書·藝文志》。從《漢志》問世以后,凡正史有“志”的,基本都設“藝文”或“經籍”志,目錄也成為正史的一部分。
對讀者而言,目錄書又是一種讀書指南,可以作為引導為學的門徑,所以,目錄學和目錄學方面的書籍向來深受學者們的重視。清代史學家王鳴盛曾經稱贊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要緊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
《七略》
《七略》系劉歆編纂。劉歆曾與其父劉向共同校訂皇家藏書,對六藝、傳記、詩賦、諸子、術數、方技等都有極精深的研究。其父亡故后,劉歆子承父業,主持完成了皇家圖書的整理工作,并在其父《別錄》的基礎上編纂成《七略》。
《七略》是皇家所藏群書的提要,它們是《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內容主要是論述學術源流及各門學術的宗旨。
此書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群書分類書,對我國的圖書分類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史志中的“藝文志”或“經籍志”以此為淵源,后來的“四部”分類法基本上是由此衍化而來,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也是根據此書刪改而成。可惜的是,此書已經失傳,但由《漢志》可以窺其大略。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中的辯證思維
下一篇:《三家詩》及《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