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國家安全與軍事安全的辯證關系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注:習近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人民日報》2014年4月16日。)習近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科學論述了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國家外部安全與內部安全,總體安全與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軍事安全的辯證關系,這是黨的安全觀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
一 堅持在總體國家安全前提下定位軍事安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聯系全面加深,相互的依賴性不斷加強,國家安全領域在擴展,國家安全體現為總體安全。國家安全是個歷史范疇。習近平同志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任何時候都要復雜,我們必須堅持總體安全觀,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注:習近平:《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4月15日。)處理好總體國家安全與軍事安全的關系,是實現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一)總體國家安全形勢面臨的現實威脅呈上升趨勢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我國綜合國力、核心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顯著增強。現在,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確實也面臨著自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國安全和發展形勢更趨復雜,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將會增多。這種復雜形勢和現實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些西方國家千方百計對我國發展進行牽制和遏制。我們處在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的塊頭越大、份量越重,我們對世界格局和國際關系產生的影響越深刻;我們發展的越快,由此帶來的外部沖擊越大,受到的戰略反彈力量越強。對此,一些西方國家是不愿看到的,尤其不希望看到在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有重大差別的強大中國的出現,不希望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順利實現和平發展。因此,他們千方百計對我實行西化、分化策略,推行“文化冷戰”、“政治轉基因”戰略,加緊策劃“顏色革命”,極力干擾和遏制我國安全、穩定和發展。
第二,我國地緣戰略環境面臨多方向安全壓力。近年來,亞太地區正在成為國際戰略競爭和博弈的焦點。某些域外大國積極推行其“再平衡”戰略,插手介入地區熱點敏感問題,這對亞太地緣戰略格局和我國安全環境產生了深刻影響。一些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進攻性明顯強化,頻頻在我國周邊煽風點火、制造事端,對我國核心利益提出挑戰。同時,我國周邊的地區局勢充滿不確定性,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活動猖獗,地區安全因素較為凸顯,給我們的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滋生戰亂的可能性增大。
第三,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一方面,反分裂反顛覆斗爭形勢更加嚴峻。近年來,各種敵對勢力遙相呼應,各種威脅和挑戰的聯動效應日趨明顯,各種民族分裂分子蠢蠢欲動、恐怖主義勢力磨刀霍霍;“藏獨”“東突”“民運”“法輪功”等各種敵對勢力勾連聚合、沆瀣一氣,加緊對我進行滲透破壞,反滲透、反分裂、反顛覆斗爭尖銳復雜。兩岸關系朝著緩和的方向發展,但影響臺海局勢穩定的因素和根源并未消除,“臺獨”分裂勢力人還在、心不死,分裂祖國的威脅始終存在。另一方面,經濟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目前,我國正處在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群體性事件和個人極端事件時有發生,各種經濟社會問題容易疊加傳導,各種矛盾量大面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
第四,非傳統安全因素顯著增加。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面臨的安全挑戰更加多元復雜,包括能源資源安全、恐怖主義、糧食安全、水安全、海外人員和資產安全等在內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凸顯,已成為影響我國安全發展全局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注:參見張陽主編《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第22頁,黨建讀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技術安全因素正在急劇上升,美國高技術企業中的“八大金剛”給我國技術安全底線構成極大威脅。現實世界安全正在與虛擬世界安全相互影響,互聯網、移動手機等新興媒體正在成為國家安全因素中的“新成員”,互聯網已成為意識形態的主戰場,弄不好會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最大的變數”;一些敵對勢力借助新的傳播平臺手段推銷其“價值觀”,到處拿著“放大鏡”挑刺,拎著“火藥桶”火上澆油,放大群體性事件,煽動民眾情緒,綁架民意、左右輿論,制造社會矛盾熱點,給我們維護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安全增加新難度。
(二)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準確把握我國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注:習近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人民日報》2014年4月16日。)。這要求我們科學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切實把握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要求。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和外延。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最關鍵的是要高度警惕國家被侵略、被顛覆、被分裂的危險,高度警惕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被破壞的危險,高度警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被打斷的危險,最重要的就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即“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注:習近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人民日報》2014年4月16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努力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為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我們黨對國家戰略形勢和我國安全環境的準確理解和科學判斷,為新形勢下籌劃和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軍隊必須充分認清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地位作用,找準自身的定位,始終在總體國家安全大局下行動。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對創新發展軍事戰略、有效履行軍隊使命任務提出了新的需求:要適應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新要求,更加注重運用軍事力量和手段營造有利戰略態勢,為實現和平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安全保障;適應國家安全形勢發展的新要求,不斷創新戰略指導和作戰思想,確保能打仗、打勝仗;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新要求,高度關注應對新型安全領域挑戰,努力掌握軍事競爭戰略主動權;適應國家戰略利益發展的新要求,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安全合作,有效維護海外利益安全(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軍事戰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7日。)。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使命意識,以對歷史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的精神,時刻以黨和人民為念,以國防和軍隊建設為念,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交出滿意的答卷。
二 切實發揮軍事安全對總體國家安全的保障作用
國家安全形勢嚴峻復雜,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更為艱巨繁重。雖然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和選擇增多了,我們可以靈活運用、縱橫捭闔,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的手段。
(一)軍事安全始終是總體國家安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軍事安全所包含的內容與其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冷戰時期,軍事安全等同于國家安全,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冷戰結束后的一段時間,軍事安全的地位有所下降,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冷戰結束初期,國家安全的內涵擴大,不再只是等同于軍事安全,還囊括了網絡安全、經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資源安全等在內的非軍事安全,也就是非傳統安全;二是冷戰結束后,世界各國的競爭由軍事實力競爭轉向綜合國力競爭。所謂綜合國力競爭,就是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以軍事為后盾。隨著全球競爭重點的轉移,各國相繼削減軍費開支、裁軍,軍事安全的地位和作用也隨之下降。進入21世紀后,軍事安全的地位又有所回升。盡管最近這些年,總體上不存在世界大戰的威脅,但恐怖主義威脅越來越顯現。雖然軍事手段無法根除恐怖主義,但卻是打擊恐怖主義最為有力的手段(注:參見孟祥青《軍事安全是國家安全戰略選擇有效手段》,《法制日報》2014年5月23日。),同時,美國、俄國等世界軍事強國的戰略調整也刺激了軍事安全地位的提升。這一歷史進程啟示我們,不管歷史如何變遷,在人類始終存在戰爭威脅和隱患的情況下,國家的武裝力量始終是維護國家安全與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是國家安全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不斷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切實提高我軍能打仗、打勝仗的能力。
(二)軍事手段是維護總體國家安全戰略選擇中有效的、保底的手段
戰爭對我國國家安全的現實和潛在威脅從未消失。當今世界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的存在,使得地區沖突和動蕩此起彼伏。世界范圍內領土主權爭端、大國地緣競爭、軍事安全較量、民族宗教矛盾等問題不斷凸顯,有的還直接引發局部戰爭,政局動蕩頻繁發生。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上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從未中斷,先后發生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黎以沖突、俄格沖突、利比亞戰爭等;西亞北非部分國家局勢持續動蕩,美國等西方國家呈現出用新的方式干涉別國內政的新特點。國際恐怖主義依然猖獗,重大恐怖事件不斷發生,正在向全球化、長期化和高技術化方向發展。這些因素的存在,對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局是一種重大威脅,也直接威脅著我們的國家安全。
軍事落后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是致命的。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的新軍事革命加速推進發展,納米技術、空間技術、高超聲速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武器精確化、智能化、隱身化等趨勢更加明顯,戰爭形態正在加速向信息化轉變。在這種形勢下,包括美軍、俄軍、英軍等在內的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紛紛加快軍事變革、搶占軍事戰略制高點,爭奪軍事競爭的新優勢。世界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的整體態勢不僅對我國加快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提出了嚴峻挑戰和重大課題。機遇稍縱即逝,如果不在21世紀抓住這個時機,就有可能錯過一個時代,軍事上的落后將更加明顯,而它對總體國家安全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古人講,“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雖然維護我國總體國家安全的手段和選擇增多了,我們可以靈活運用,但在維護總體國家安全尤其是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軍事手段是一錘定音的,是最后的底線。因此,在國防和軍隊這個大問題上,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和戰略定力,始終立足最復雜最困難的情況作準備,始終著眼應對最嚴重的事態謀劃和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不斷提升我國運用軍事手段、維護軍事安全和總體國家安全的能力。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的一般特點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中的辯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