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恩、盧循起義(99~411年)
東晉隆安三年至義熙七年(399至411年),孫恩和盧循先后領導浙東等地的反晉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
淝水之戰(zhàn)以后,隆安三年十月,孫恩因其叔五斗米教教主孫泰被殺而逃入海島翁洲(今浙江舟山島),率百余人起義。克會稽(今浙江紹興),俘斬內史王凝之。東南八郡(包括今上海市和蘇州南部、浙江全省)紛起響應。旬日之間,眾數(shù)十萬。晉朝廷大驚,急命衛(wèi)將軍謝琰和輔國將軍劉牢之前往鎮(zhèn)壓。義軍撤回海島。四年,孫恩再攻會稽,斬內史謝琰于北三十里的邢浦。五年,孫恩率水軍攻瀘瀆(今上海青浦),殺吳國內史袁山菘。溯長江而上,威逼建康(今江蘇南京)。旋破廣陵(今江蘇揚州)。順江沿海,北攻郁洲(今江蘇連云港海中),不利而南返。
元興元年(402年)三月,盤踞荊州(今屬湖北宜都)和江州(今江西九江)二州的晉將桓玄攻取建康。孫恩趁機再次登陸,進攻臨海(今浙江臺州),為太守辛昺所敗,投海自盡。
孫恩死后,余眾擁其妹夫盧循為首領,繼續(xù)反抗斗爭?;感榘矒嵴銝|,任命盧循為永嘉太守。盧循表面接受,暗自擴張實力。
義熙六年(410年)春,盧循趁劉裕北伐建都于廣固(今山東青州)的南燕政權之機,出師分道北征。盧循從廣州北進,徐道覆從始興向東北,連戰(zhàn)皆捷。徐道覆建議盧循停西攻江陵之役,東下會師迎敵,趁勢順流而下,直迫建康。時建康守軍寡弱,人心惶恐。劉裕既破南燕,聞訊率兵數(shù)千,火速回救,布置防守。而盧循優(yōu)柔寡斷,不納姐夫徐道覆全軍急攻的建議,屯軍蔡洲(建康西南長江中的島嶼),坐失良機。繼而西征失利,東返江州又敗于大雷(今安徽望江境),被迫南歸。
義熙七年(411年)二月,晉將劉藩、孟懷玉攻破始興,徐道覆戰(zhàn)死。三月,盧循圍攻番禺二十余日不下,被迫引軍西走蒼梧(今廣西梧州)、郁林(今廣西桂平)、寧浦(今廣西橫縣)諸郡戰(zhàn)俱不利,乃率殘部取水道趨交州,又被晉交州刺史杜慧度火攻所敗,船焚兵潰,被迫投水自盡。至此,孫恩、盧循領導的反晉起義徹底失敗。
孫恩、盧循起義前后堅持了十余年,波及江南、嶺南和江北、淮北廣大地區(qū),并兩次進攻東晉王朝的都城建康,動搖了其統(tǒng)治基礎;而縱橫于長江、珠江流域,北至郁洲、南及交州的義軍水師,開創(chuàng)了中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上水軍抗官兵的先河。
上一篇:《太平軍進攻上海一(1860年5~8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涿鹿之戰(zhàn)(公元前000年前后)》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