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其他國家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辯證關系
習近平同志指出:“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沒有和平,中國和世界都不可能順利發展;沒有發展,中國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但是,和平決不是單方面的事情,“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也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各國才能共同發展,國與國才能和平相處”。(注:習近平:《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人民日報》2013年1月30日。)這是在世界和平的實踐道路問題上中國選擇與國際條件辯證關系的科學回答。
一 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關系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世界大勢所趨,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也是國家利益的現實要求。走和平發展道路意味著包容和寬容,但是,任何包容和寬容都要以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為目的和底線。
(一)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勢在必然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指出,“這個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但“人類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這個世界依然不太平。(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72頁,外文出版社,2014。)一方面,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是不可阻擋的。隨著舊的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冷戰時期的集團對抗不復存在,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世界各國人民正在加速走向現代化,更多的地區性發展中心逐漸形成,國際力量的對比繼續朝著和平與發展的方向邁進。在此情況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生活在歷史與現實交匯的同一時空中,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再也無法單獨主宰這個世界的命運。另一方面,人類依然面臨眾多難題和挑戰。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日益顯現,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明顯升溫;地區熱點此起彼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軍備競賽、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相伴而生,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俄國著名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就曾指出:“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注:轉引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72—273頁,外文出版社,2014。)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證明,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曲折,歷史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發展前進的步伐,決不能身體已經進入到21世紀,腦袋卻還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老框架內。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復雜變化,世界各國應該共同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一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二)必須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進國家關系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國與國之間,只有彼此相互了解、加深理解,交流合作的基礎才會更加的牢固,合作的領域才能向縱深發展。然而,面對中國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世界上有些國家總有一些這樣那樣的擔心和疑慮,有些人按照他們熟知的“國強必霸”的歷史邏輯,擔心中國發展起來了必然是一種“威脅”,甚至把中國描繪成攝取世界靈魂的“墨菲斯托”;有些人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始終不相信中國和平發展的誠意,千方百計雞蛋里挑骨頭,對中國的發展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德國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唯有相互交流我們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點亮我們的智慧之燈。縱觀人類歷史,把人們隔離開的往往不是千山萬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們相互理解上的隔膜。
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講話中指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67頁,外文出版社,2014。),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身發展的鄭重選擇,更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了中國走過的足跡,也給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啟示。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多年間,中國屢遭外敵入侵,戰火不斷,中國人民飽受戰亂之苦。“中國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就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注:同上書,第266頁。)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是需要和諧穩定的內部環境,二是需要和平安寧的外部國際環境,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進行基因測序。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熔鑄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中國在歷史上曾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事實勝于雄辯,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強調中國外交政策上“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宗旨,中國始終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我們的政策是這樣規定的,制度是這樣設計的,在實踐中更是一直這樣做的。
(三)國家核心利益的原則不容觸碰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注:習近平:《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人民日報》2013年1月30日。)我國的國家核心利益主要包括六大內容,即“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軍事戰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7日。)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是我國處理與其他國家矛盾的底線。我國主張在各國交往中要包容互鑒,但是在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民族尊嚴上的立場是堅定的、一貫的。現在有些國家片面地理解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片面理解我們所倡導的合作共贏理念,以為我們為獲得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會拿原則做交易,總是伺機挑戰我國國家核心利益的底線;也有的國家把我們維護合理合法的國家權益說成是“傲慢”“強硬”,借機鼓吹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這個問題上,我們不會為流言所惑,也不會因恐嚇而懼,任何外國都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67頁,外文出版社,2014。)。
“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復雜的國際環境告訴我們,中國的和平發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凡是在涉及我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我們必須劃出紅線、亮明底線:要穩妥應對涉及主權和海洋權益的爭端,堅決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堅決在國際上遏制“臺獨”“藏獨”“東突”等分裂勢力的破壞活動,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妥善處理好與有關國家的分歧和摩擦,積極推動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應該看到,隨著我國和平發展進程的推進,我們維護國家利益的手段和資源也越來越多、道路也越來越寬廣,行為將更加主動。
二 世界和平發展與其他國家都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關系
和平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事情,世界的和平發展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來共同維護和捍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堅定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基礎上,始終強調引導、推動其他國家也走和平發展道路。他指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也都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各國才能共同發展,國與國才能和平相處。”(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49頁,外文出版社,2014。)
首先,其他國家走和平發展道路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縱觀世界歷史特別是近代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雖然可以一時得逞,但這樣的發展注定是不能持久的,是不能從根本上實現繁榮的,最終也是注定要失敗的,這是看得見的事實,更是歷史規律。歷史地看,從二戰中法西斯德國和日本軍國主義的失敗,到近代殖民體系在二戰之后的土崩瓦解,戰爭的失敗給這些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損失,繁榮發展更是無從談起。現實地看,上世紀80年代以來包括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西亞北非政局動蕩等局部戰爭和社會動蕩,嚴重遲滯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發展,這些事實有目共睹,教訓也極為深刻。因此,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實現世界繁榮發展的大勢,更應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現實選擇。和平發展不是哪一個國家的事,在這條道路上不僅有中國,更要有其他國家。
其次,其他國家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注:同上書,第248頁。)從歷史上看,消除戰爭,實現和平,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可以說,中國人民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從現實看,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必須有和平國際環境,沒有和平,中國和世界都不可能順利發展;沒有發展,中國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因此,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要走的通,必須要求其他國家與我們相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世界繁榮發展才能成為中國發展的機遇和良好的外部條件,中國才能與世界各國一道共享和平發展帶來的“紅利”。
再有,中國要積極主動地引導和推動其他國家走和平發展道路。習總書記指出,中國要與各國一道“走出一條和衷共濟、合作共贏的新路子”,要堅定地成為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和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在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過程中,我們要“廣泛宣傳我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思想,引導國際社會正確認識和對待我國的發展”(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48頁,外文出版社,2014。),始終堅持維護自身利益與促進各國共同利益的有機統一,在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的基礎上,擴大與各國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切實深化與各國利益融合,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更好地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更多地結合起來(注: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中國夢》,《經濟日報》2014年6月10日。)。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的倡議,在世界各國產生巨大影響并得到了積極的回應,截至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涵蓋了除美日和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這一系列舉措,更加清晰地表明中國在引導推動其他國家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問題上的鮮明態度和主動作為,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合作將我們與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合作共贏、共謀發展的路線圖更加清晰明確。
三 妥善處理中國和平發展與世界主要大國、周邊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平發展的關系
在中國大國外交戰略的總體布局中,處理好與大國、周邊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系意義重大、至關重要。大國關系是世界格局的主導性關系,大國矛盾是影響世界和平的主要矛盾;周邊國家是我們的近鄰,是中國和平發展最近的外部環境,周邊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和平、穩定和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長期與我們保持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是我國和平發展的重要伙伴和朋友。
(一)積極運籌中美、中俄、中歐等主要大國關系
建立新型大國關系,關鍵是中美、中俄、中歐等大國之間,要加強高層交往,深化戰略對話,拓展務實合作,深化利益融合,持續改善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環境。中美兩國關系的走向為世人所矚目。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應邀與奧巴馬總統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習近平主席提出中美應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并歸納了新型大國關系的三條內涵:一是不沖突不對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這些都得到了奧巴馬總統的積極響應。這次會晤明確了中美關系的走向,向世界發出了積極的信號。可以說,中美關系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構建這種新型大國關系,是需要中美兩國政府包括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和實踐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雙方保持政治定力,持之以恒、不懈推進的漫長過程。
中俄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系,更是最好的一組大國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俄都處在民族復興的重要時期,兩國關系已進入互相提供重要發展機遇、互為主要優先合作伙伴的新階段。”(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75頁,外文出版社,2014。)為此,必須注意把握好這樣一些關鍵環節:要堅定不移地發展面向未來的關系,實現兩國世代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心愿,堅定支持對方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要登高望遠,統籌謀劃兩國關系發展;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合作共贏的關系,不斷推動兩國在能源資源合作、基礎設施建設、高技術、金融等領域的高水平合作;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兩國人民友好關系。
歐洲是世界上的重要一極,是中國的全面戰略伙伴,同我國經濟的互補性很強。因此,要善于從戰略高度看待雙方的關系,共同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的伙伴關系,努力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二)打造中國和平發展的地緣依托
周邊是我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和平發展進程始自周邊,也要依托周邊。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周邊外交工作,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使我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無論從地緣還是從其他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這“四字箴言”是新形勢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生動宣言,是對多年來中國周邊外交實踐的一個精辟概括,也反映了我國新一屆領導人外交理念的創新發展。“親”就是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誠”就是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惠”就是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格,把雙方利益的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容”就是倡導包容的思想,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97—298頁,外文出版社,2014。)大國外交需要大國心態,我們要樹立大國情懷,體現大國氣度,平等親和地對待中小國家和我們的近鄰。
(三)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路人
包括亞非拉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伙伴和朋友。在闡述對非政策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與非洲國家的合作要堅持“真、實、親、誠”的原則,強調互利共贏的性質。非洲有句諺語:“河有源泉水才深。”中非友好交往源遠流長,自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與非洲老一輩政治家就開啟了中非關系的新紀元。現在,在雙方的努力下,中非關系已經進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成立了中非合作論壇,雙方經濟政治文化等的合作成果非常顯著(注:同上書,第304頁。)。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闡述與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關系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與這些國家雖然相距遙遠,但友好關系源遠流長,中拉關系全面快速發展,得益于雙方對世界發展潮流認知更加一致,對中拉關系發展前景信心更加堅定,對互為發展機遇共識更加清晰,對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愿望更加強烈。雙方應以長遠眼光,從戰略高度,共同打造好中拉整體合作這一新平臺,牢牢抓住中拉整體合作新機遇,共同譜寫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新篇章,推動中拉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發展(注:習近平:《在中國—拉共體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致辭》,《人民日報》2015年1月9日。)。
2014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阿合作論壇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與阿拉伯朋友見面,總有一見如故的感覺,我們與阿拉伯國家彼此是互相尊重、相互認同、相互信賴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千百年來,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薪火相傳。因此,中阿雙方應該弘揚絲路精神,不斷促進文明互鑒,尊重各自的道路選擇,堅持合作共贏,積極倡導合作對話,不斷深化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合作關系(注: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6月6日。)。
上一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辯證思維
下一篇: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