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玄奘游學印度
玄奘(602—664)姓陳,名祎,洛州維氏(今河南偃師維氏鎮)人,唐代高僧,著名佛教學者、旅行家、翻譯家。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玄奘13歲為僧,刻苦鉆研佛經,曾到四川、湖北、河南、河北、山東求教曾僧名師,深感佛經譯本缺乏、決定親自去佛教圣地天竺學習。627年(貞觀元年),玄奘離開長安,經涼州出玉門關,經瓜州(今安西)進入沙漠,孤身一人在沙漠中行進,險些渴死。第二年夏天到達印度。628年至631年參觀恒河流域著名佛跡,訪問高僧。后到印度最大寺院——那爛陀寺學習,受到隆重歡迎。他從印度最有聲望的學者戒賢法師受學。研究印度的因明學(邏輯)、聲明學(音韻學)、婆羅門經典、醫方術數、《瑜珈論》。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5年,又用6年時間,走遍印度大小一百余國,在游學期間,他同一些學者展開辯論,沒有能駁倒他的人,因而名震天竺。此后,又回到那爛陀寺,擔任了《攝大乘論》的主講。他在印度各地宣傳大乘論,影響很大。玄奘在印度留學15年,643年(貞觀十七年)回國,646年1月24日到達長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迎接,玄奘到洛陽拜見唐太宗后回長安。從貞觀二十年起,用19年時間譯經、論75部,1335卷。玄奘還將他在印度歷經100余國的見聞,撰寫成《大唐西域記》,是一部10萬余字的古典游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及中亞等地的山川、氣候、物產、人情、風俗及古跡傳說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玄奘還把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介紹給印度,還把《秦王破陣樂》介紹給印度。他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玄奘死后,民間流傳他的故事,因此,元朝吳昌齡寫《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朝吳承恩寫小說《西游記》。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牙行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