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的一天,漢王劉邦的都城南鄭(今陜西漢中)忽然旌旗蔽日,鼓號齊鳴,壇臺高筑,劉邦要親自登壇拜將。眾將領見狀個個暗自高興,都希望漢王能拜自己為大將。然而,當見到登壇受拜的大將時,大家不禁面面相覷,“一軍皆驚”。這位大將竟是小小的治粟都尉韓信。
初 露 鋒 芒
韓信是秦末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父母早喪,家貧如洗。他既不會經商,又不會務農,終日掛劍閑游,靠乞食度日,人們都厭煩他。
韓信常向一位亭長乞食。亭長的妻子為了拒絕韓信,便早早地把飯吃了,韓信一去,只討了個沒趣,一氣之下,憤然離去。一次,韓信在河邊釣魚,一位漂母(洗衣服的婦女)見他餓得可憐,就一連給他幾十天的飯吃。韓信很感激,說: 以后我一定重重報答您。漂母聽后很生氣地說: 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是見你可憐才送給你飯吃,豈是希望你報答?
韓信還受過胯下之辱。一天,有一個青年想侮辱韓信,說: 你雖然個頭大,又喜好佩帶寶劍,實際上外強中干,你若不怕死,就用劍刺我,怕死,就從我褲襠下爬過去! 韓信默默地注視他好一會兒,最后還是忍氣吞聲地伏下身子,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于是,這件事成為當時淮陰的笑談。其實,這些特殊經歷恰恰鍛煉了韓信百折不撓、虛懷若谷的性格。這種性格,是他日后成為杰出將領的潛在條件。
不久,陳勝、吳廣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秦末農民大起義,韓信投奔項梁起義軍,當個無足輕重的小官,默默無聞。項梁死后,又隸屬項羽,任主更直宿衛的郎中。韓信曾多次向項羽出謀獻策,都沒得到重視和采納。他感到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又改而投奔劉邦。開始,劉邦只讓他當個治粟都尉(掌管糧秣的官),也未予以重任。韓信懷才不遇,又想脫離劉邦。這時,漢相蕭何發現了他。
原來,蕭何從幾次談話中,發現韓信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于是把韓信從逃跑的路上追了回來,并極力向劉邦推薦。蕭何說: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 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①。劉邦采納了蕭何的推薦,這才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受任為大將后,劉邦向他請教同項羽爭奪天下的計策。韓信侃侃而談,對項羽作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他說: 項羽雖號稱勇悍仁強,但徒有其名。項羽不能用人,不擇善而行,其“勇”只是 “匹夫之勇”; 項羽對人表面上恭敬慈愛,實質上不敢大膽用人,有功不賞,有時官印都撫摸得沒了棱角還下不了封賜的決心,這就是所謂 “婦人之仁”; 項羽不居關中而都彭城,遷逐義帝,殘殺百姓,“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②
接著,韓信又分析了劉邦爭勝天下的有利條件,說:“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③。他滿懷信心地指出,“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④。韓信的這一席話,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利弊得失,指出了漢軍必勝、楚軍必敗的主客觀條件,是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正確看法。漢王聞之“大喜”,只恨拜韓信為大將太晚。不久,劉邦采納了韓信暗渡陳倉的妙計,展開了長達數年之久的楚漢戰爭。
背 水 列 陣
漢高帝元年八月,劉邦利用項羽攻齊的機會潛出漢中,揮兵東向。次年四月襲取彭城,旋因驕傲輕敵,被項羽反擊獲勝,退守成皋、滎陽一帶。劉邦決定親率漢軍主力堅守成皋、滎陽地區,同時聯絡一切反楚勢力,從兩翼和側后對楚軍進行夾擊,以便消耗對方,發展自己。謀士張良向劉邦獻計說: 九江王英布是員猛將,現與項羽有矛盾,可與之聯絡; 巨野的彭越和齊王田榮,是項羽的大敵,可用以襲擾楚軍后方; “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①。于是劉邦在聯絡英布、爭取彭越的同時,特別重用韓信,命其率一部兵力,掃平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迂回楚軍側后,達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
當時,北方有魏、代、趙、燕、齊等割據勢力,在劉邦彭城失敗后,他們都依附于項羽,反對漢軍。其中魏王豹踞河東,西進可以威脅關中,南下可以割斷關中與滎陽的聯系,對滎陽威脅甚大。劉邦派韓信、灌嬰、曹參等首先攻魏,以解除翼側威脅。八月,魏王豹集重兵于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洲鎮),斷臨晉交通,阻止漢軍渡河。韓信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集結船只佯由臨晉渡河,暗中卻調動軍隊,出其不意地從夏陽(今陜西韓城南)用木罌缶(小口大腹的水桶)渡河,奔襲魏王豹的后方安邑(今山西夏縣西)。魏王倉皇應戰,兵敗被俘。
滅魏之后,黃河以北尚有代、趙、燕及山東的田齊四個割據勢力。他們依附項羽,對抗劉邦。韓信針對這種情況,向劉邦提出 “北舉(攻取)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滎陽”①的戰略計劃。劉邦表示贊同,給韓信增兵三萬,派張耳協助韓信去開辟北面戰場。
同年九月,韓信攻破代國。接著越太行山東進,乘勝擊趙。趙大將陳余集中二十萬大軍于太行山八隘口之一的井陘口(今河北獲鹿西的土門關),占據有利地形,構筑壁壘,準備與漢軍決戰。連綿千里的太行山脈,共有八陘,井陘是第五陘,是聯接代、趙的咽喉要道。廣武君李左車向陳余建議說: 井陘谷深,路狹,漢軍一路縱隊,首尾數百里,其輜重糧食必在隊尾; 我愿領奇兵三萬,從小道迂回襲其輜重,使漢軍糧絕兵疲,“野無所掠”,不出十日,韓信、張耳之頭可獻與足下。豈知陳余是個僵化迂腐的儒生,恪守 “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信條,主張堂堂正正地與漢軍作戰。他說: 兵法言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稱十萬,實不過數千,千里來襲,亦已疲憊,放此避而不擊,諸侯豈不笑我膽怯嗎?于是拒絕采納李左車之計。
韓信探知陳余不用李左車計,心中暗喜,遂放心大膽縱兵深入,在井陘口以西三十里的地方屯扎。半夜,韓信派出輕騎二千人,每人攜一面紅旗,潛伏到趙軍營壘附近。行前,韓信告誡他們說: 趙軍若見我軍退走,必然會傾巢出動追擊,你們則趁機沖進趙營,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旗。正面,韓信以萬人進至綿蔓水(今河北井陘西)東岸,背水列陣。韓信令部將傳喻三軍說: 今天破趙軍后會餐。諸將聞言,都不相信。的確,韓信此時列個背水陣,是很出人意外的。背水作戰,在當時已列為兵家之大忌,韓信竟然不顧這條禁忌,一反常規鋌而走險,不能不使部下困惑不解。拂曉,陳余等趙將從營壘中看見漢軍背水列陣,也都嘲笑韓信不會用兵,于是打開營壘大門,傾巢出動與漢軍決戰。漢軍雖只有一萬人,因背倚河水,后退無路,無不奮勇向前,與趙軍死拼。同時,深夜設伏的二千漢騎早已沖進趙軍營中,拔掉趙旗,換上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欲收兵回營,忽見營中都是漢旗,頓時軍心大亂。漢軍前后夾擊,大敗趙軍,活捉了趙王歇。
戰后,當有人問到韓信為什么背水作戰時,韓信笑道: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此戰敵眾我寡,若將軍隊部署于生地,豈不都想奪路逃生?因而必須把軍隊部署于死地(無路可退之地)。逼迫士兵人人奮勉,死力拼殺。韓信上面談的還只是背水陣作戰效果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背水陣還麻痹了對方,助長了趙軍的輕敵思想,誘使趙軍脫離有利地形和陣地,傾巢出擊,使漢軍迂回部隊可以順利地偷襲趙軍大營。韓信的背水陣,實在是因地制宜、出奇制勝的妙棋,是知己知彼、靈活運用兵法原則的典型。
韓信破趙之后,好言勸降李左車,以禮相待,恭敬地說: “誠令成安君(陳余)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擒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①,于是虛心地向李左車請教下一步用兵之計。李左車認為“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②,勸韓信束甲休兵、安撫趙國、勸燕降順、準備攻齊。韓信采納了李左車之策,派人勸降燕國,并請劉邦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趙地。然后 “案甲休兵”,整軍訓練。高帝三年(前204年),韓信又奉劉邦之命率兵進攻齊國。
齊王田廣聞漢軍來攻,一面領兵退守高密,一面派人向項羽求救。不久,項羽派大將龍且率二十萬人救齊。楚、齊軍合為一股,與漢軍夾濰水布成陣勢。有人勸龍且說: 漢軍遠征作戰,勢不可擋,而齊、楚軍靠近家鄉,易兵敗散逃。不如頓兵休戰,暗派人潛入被漢軍攻占的城池,策動百姓反抗,使漢軍“無所得食”,可不戰而降。龍且趾高氣揚地說: 我深知韓信為人,容易對付; 而且,我領兵救齊,卻不戰而勝,功勞何在?今若戰而勝之,齊國大半疆土豈不垂手可得?于是執意與漢軍決戰。但是龍且做夢也沒想到,韓信正連夜為他這位驕傲的將軍準備墓地。
韓信仔細觀察戰場地形,決定再用水戰破敵。他連夜秘密派人裝滿一萬多個沙袋,將濰水上游堵起來。次日上午,韓信率軍過河進攻龍且,未戰幾合,佯敗退兵。龍且不知是計,得意地說: 我早知道韓信膽小。遂縱兵追過河去。韓信暗使人扒開上游沙袋,飛奔而下的大水將正在過河的齊、楚軍截為兩段。韓信回兵攻擊,全殲已過河的齊楚軍,齊王逃跑,龍且戰死,岸上之敵也自行潰散。漢軍完全占領齊地。
在韓信消滅楚將龍且后,項羽曾托人勸說他“反漢與楚連合”,并答應滅漢后與其平分天下。韓信義正辭嚴地回答:“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執戟衛士),言不聽,畫(謀劃)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①一席話,反映了韓信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誓為漢室統一大業鞠躬盡瘁的決心。
韓信連克魏、代、趙、燕、齊五國,占領了長城以南、黃河以北和山東的大部地區,“戰必勝,攻必取”,縱橫馳騁,取得北面戰場的全部勝利,完成了對成皋楚軍的戰略包圍。韓信在北面戰場的勝利,有利地支持了劉邦在正面戰場的作戰,為劉漢政權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人評說: 韓信掃平黃河以北,從翼側夾擊項羽,“尤為楚漢興亡之一大關鍵也”。①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十月,韓信應劉邦所召,統兵與主力會師,參加對項羽的垓下決戰,大敗楚軍,取得了戰爭的最后勝利。劉邦以韓信功高,把他列為開國三杰(張良、蕭何、韓信)之一。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認為: “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②
注釋
① 《史記·淮陰侯列傳》。② 《史記·淮陰侯列傳》。③④ 《史記·淮陰侯列傳》。① 《漢書·張良傳》。① 《漢書·韓信傳》。①② 《漢書·韓信傳》① 《史記·淮陰侯列傳》① (清)郭嵩燾《史記札記》卷五上。② 《資治通鑒》卷十二,高帝十一年。
上一篇:《韓世忠》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韓信》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