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武陟千佛閣
千佛閣位于武陟縣木城鎮南大街北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閣創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為紀念沁河在木欒店鎮(今武陟縣城)決口事件而建,明代“律圣”朱載為千佛閣創建題寫“吉慶”二字。清咸豐六年(1856)進行了重修。
千佛閣占地約1.0h㎡,原有山門、中佛殿、千佛閣、關帝殿、城隍廟、白衣殿、財神廟等建筑,現僅存中佛殿、千佛閣。
主體建筑山門、中佛殿、千佛閣不在一條中軸線上,即民間所謂的“三不照”,為其布局一大特征。現存建筑大量使用略作加工的自然材,粗獷而挺拔,建筑風格沿襲早期建筑遺風,頗具地方特色。
中佛殿為單檐懸山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設青石臺階。明間兩柱粗壯,墻內柱相對較細,施覆盆式柱礎。檐下安置斗栱。前后檐皆有裝修,次間為檻墻,前后檐明間為六抹隔扇門四扇,次間為隔扇窗四扇。正脊兩端置大吻,中置獅馱寶瓶。檐部椽頭蓋木質透雕卷云紋封檐板。
千佛閣為三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五間,位于中軸線的最后,是整個古建筑群的主體建筑,也是院落的制高點。第一層平面柱網排列整齊。檐柱柱頭微有卷殺,覆蓮式柱礎。檐下置五踩斗栱,布局疏朗,栱上雕龍刻畫細膩,梁架簡潔穩固。明間大額枋正面雕人物、花卉及動物三組,中間雕人物、松鶴,東為雙獅滾繡球,西為龍鳳戲牡丹。第二層明間、次間正面設六抹隔扇門各四扇,檐上覆蓋綠色琉璃瓦。第三層平面不設回廊,上覆明代木構架。閣頂部望磚上繪有十八組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圖。
琉璃磚雕(張文彥提供)
后檐斗 (張文彥提供)
千佛閣建筑宏偉,高大古樸,為河南省現存兩座保存最完整的三重檐建筑之一,是省內少見的佛道合一的祭祀場所,也是中原地區不可多得的大型單體木構建筑。大量的木雕、磚雕、琉璃等附屬藝術品,形象生動逼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全景(張文彥提供)
飛檐翼角(張文彥提供)
上一篇:正陽賈君闕
下一篇:道教建筑·武陟嘉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