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毗曇學派
亦稱毗曇宗,中國佛教學派之一。以講習說一切有部阿毗曇義學而得名。學者稱為毗曇師。說一切有部毗曇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早,東晉以來所譯有部《阿毗曇》多種,主要有前秦僧伽提婆所譯《阿毗曇人犍度論》30卷、《阿毗曇心論》4卷及南朝宋僧伽跋摩所譯的《雜阿毗曇心論》11卷等。這些著作曾廣泛流傳,研習學者甚眾。該學派根據有部諸論的義旨,以四諦組織一切法義,闡明自己的觀點。在佛教學理上,承認人我是空,但三世實有,法體恒有,皆有永恒不變之實體。事物的生成,均以因緣為條件,故建立六因四緣之說。說一切有部毗曇先傳譯于北方,但其義學的講習則始于南方。南方毗曇師中成就最大者首推慧集。他著有《毗曇大義疏》十余萬言,盛行于世。他講習毗曇時,各地學人來聽受者多至千人。北方道安為重視毗曇學的第一人,曾與僧伽跋澄共譯《鞞婆沙論》等,倡導研習。最著名的學者為慧嵩,有“毗曇孔子”稱號。后世還有許多毗曇學者。但從道安,慧遠開始提倡以來,毗曇學者都兼傳其他經典,至唐時,由于唐玄奘重譯《俱舍論》,毗曇之學漸衰。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武夷山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氏族制文化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