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辯證思維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在繼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的同時,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重大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堅持和發展。
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涵
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要“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2頁,人民出版社,2006。)的重要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內在統一。
首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因為生產力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力,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進程,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必須建立在發達生產力的基礎之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它必然要求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必須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通過發展生產力來促進中國先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并為之提供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生產力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其次,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激勵人民群眾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及“兩為”和“雙百”方針,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增強民主法制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四有”公民,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堅持世界眼光,繼承和發揚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努力改造舊文化,大膽進行文化創新。
第三,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因為:第一,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是統一的。第二,人民群眾是決定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各族人民實現自己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業。第三,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辯證思維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科學體系,它并不是幾個觀點的簡單組合,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具有豐富內涵的觀點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而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與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是說,“第一個代表”是后“兩個代表”的客觀物質基礎、前提或者手段,“第三個代表”是“三個代表”理論的價值目標、核心與歸宿。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理論上廓清了新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建設中的一些帶歷史規律性的重大關系問題。這就是:如何處理經濟建設領域中的先進生產力與落后生產方式的關系;如何處理文化建設領域中的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先進文化與傳統文化、文化指導思想的主導性與文化形態的多元性發展等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政治建設領域中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與部分人的利益、先富與后富、個人富裕與共同富裕的關系。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貢獻在于,它在努力探索與回答新的歷史條件下現代社會發展規律特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問題。與以往的理論觀點相比,它不僅在一般意義上強調了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而且尤其強調了自覺適應與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重要性,指出了在一個總體上還落后的國家如何發展先進生產力、如何改變落后生產方式的根本途徑;它不僅在一般意義上論證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而且集中論述了發展先進文化的方向、內容與途徑;它不僅在一般意義上堅持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宗旨,而且深入探討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實現好、維護好與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具體方法、制度措施問題。這在一定意義上牢牢地把握住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規律與時代特點。進而言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由于辯證地把握了以下若干重大而復雜的社會關系問題,而為全黨與全國人民認識與駕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歷史觀與辯證的思維方法論前提。
(一)關于如何正確處理發展生產力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先進生產力與落后生產方式之間關系的問題
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所以,江澤民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極為明確地指出:敏銳地把握我國生產力的發展趨勢與要求,通過制定與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采取切實可行的工作步驟,不斷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這個論斷科學地揭示了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本質,揭示了工人階級政黨在政治上的先進性、革命性與執政上的歷史合法性的客觀基礎。
一個階級、政黨,它的歷史進步性、正義性,首先不是建立在某種善良的道德愿望與道德理想基礎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對自己時代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能動把握上。革命的本質任務是解放與發展生產力,革命進步的階級與政黨的歷史表現也在于它們能夠承擔起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的歷史使命。誠然,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一種盲目自發的歷史過程,作為由剩余價值規律與私有制利益機制所操縱的片面發展過程,經常違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與要求,甚至導致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兩極分化特別是無產階級的相對貧困化惡果。這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歷史局限性的體現。但從長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歷史條件下,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社會物質財富的迅猛增長,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狀況的根本改善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這兩者之間是一個高度統一的、良性互動的歷史關系與歷史過程。我們不能因為看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市場競爭機制與市場利益分配機制所自發導致的某些社會弱勢群體與弱勢個體物質利益受損與社會地位下降,就武斷地認定,發展先進生產力、搞市場經濟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是根本對立和矛盾的。我們不能不看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總體上還沒有改變。所以如何處理與看待落后的相對不發達的生產力現狀便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對于仍然存在的不適應先進生產力的時代發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產方式,既不能脫離實際地簡單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現狀、保護落后的態度,而要立足于實際,創造條件加以改造、改進和提高,通過長期努力,逐步使它們向先進的適用的生產方式轉變。這就是說,我們不能孤立地靜止地與消極被動地看待先進與落后的關系,而是要歷史地發展地能動地看待這個關系問題。面對落后現狀,我們既不能無動于衷,也不能將它與先進生產力絕對對立起來,更不能以犧牲落后甚而進一步加劇落后為代價來代表與發展所謂“先進生產力”。要充分認識到,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落后生產方式作為由歷史與現實所造成的客觀現象,必然能夠被歷史地能動地加以改變,即通過不斷地提高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科技素質,特別是通過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完善等自覺歷史實踐來加以改變。
(二)關于如何正確處理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文化發展的主旋律與多元化等之間關系的問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我黨要始終代表我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努力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科學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這個論斷與強調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觀點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評價與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的標準不僅是客觀的而且是全面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這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機制與智力保障,而且是有效地抵制與克服現代社會、特別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必然帶來的消極負面效應甚至是罪惡現象,從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力量。綜觀歷史,我們發現沒有哪一個現代化國家是以犧牲傳統文化、精神文明為代價而走向文明富裕的。從長遠觀點來看,一個民族基本實現現代化以后,更為根本的問題將是如何保持它的精神文化的健康發展。那種將代表先進生產力與代表先進文化對立起來的觀點同樣是狹隘的、有害的。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方面強調了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面向我國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的實際,指出:由于歷史與現實原因,社會上還存在著一些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還有一些危害人們精神世界與社會主義事業的腐朽文化,這就承認了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與復雜性現實。我們同樣既不能簡單地將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機械對立起來,也不能對落后庸俗文化放任自流、順其蔓延,而是要自覺地用先進文化抵制、改造、引導落后文化。這需要通過完善政策與制度,加強教育與管理,移風易俗,用先進的優秀的科學的文化去占領社會主義文化陣地,高唱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努力防止和堅決抵制腐朽文化與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對人們的侵蝕。
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是根本對立的,但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卻是可以相互融合的。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與近代以來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做到“古為今用”。
無論是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的關系,還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實際上都反映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主導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先進性與多層次性的關系。在這個重大關系問題上,我們要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恪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主導性是在同落后文化、庸俗文化、傳統文化等多元形態的文化相比較中而存在、相斗爭中而發展體現出來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利益主體多樣化,價值觀念多元化,人們的文化需求與取向也日益豐富與分化。多種文化取向與多種文化層次長期并存,高雅文化、高科技文化與方興未艾的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各競芳姿,這本來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健康繁榮發展的重要表現。所以我們在堅持先進文化的主導性、唱響主旋律的時候,當我們面向豐富多彩、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態時,必須開闊胸襟,注意政策,掌握一整套正確處理文化生態多樣性的辯證思維藝術與領導方法。
(三)關于如何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利益與部分人的利益、先富與后富、共同富裕與個人富裕等之間的關系問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強調不斷發展先進文化與先進生產力,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個論斷集中反映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我們黨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三個代表”理論的實踐落腳點、根本目的與根本體現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集中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根本利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強調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無疑具有著嶄新的時代內容。這就是如何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關系復雜化、利益結構不斷分化的客觀形勢,正確反映并有利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矛盾,考慮與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的群眾利益。
具體來說,焦點問題就是要辯證地處理好目前已經普遍存在的地區性、階層性、職業性之間以及個體性之間的地位、利益與收入的分化差別問題,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先富與后富、共同富裕與個人富裕的關系;既不能忽視目前利益分化格局有可能導致的中國社會群體結構“兩極分化”格局與階層矛盾尖銳化的趨勢,也不能妄言中國社會目前已經出現了所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尖銳矛盾對立。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與要求,必須考慮最基本的最普遍的社會公正原則,這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制定路線方針政策、進行各種政策決策與法律制度建設的出發點,也是黨和政府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抵御重大社會問題與風險的執政之本。作為一個忠實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黨,必須時時刻刻考慮到自己所領導的國家政權、所制定的政策與法規之重大的責任性:立足于建立一整套完善內行的、公正民主的社會分配福利制度與政治經濟參與制度,以防止與緩解市場經濟自發性所可能導致的社會不良后果,這是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根本保障與體現。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的形成與發展
下一篇: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其他國家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