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異”志
說到《聊齋志異》,人們馬上就會想到癡情的花妖、狡慧的狐仙,還有那些千奇百怪的精靈、充滿人情味的鬼魂。香玉、青鳳、阿英、連鎖……這些熟悉的名字構成了《聊齋》這奇特而迷人的世界。在這里,有人與鬼生死纏綿之戀,有仙與凡執(zhí)著忘我之情,有狐俠義鬼,也有俗客小人。在這個世界中,有情人終成眷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個荒誕的故事,實際上抒寫的是作者對惡的憤恨、對善的向往,所以郭沫若先生就曾贊道: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作者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呢?
傳說蒲松齡的書齋外有一泉名柳泉,每天他都在泉邊樹下擺上茶壺茶碗招呼過往行人歇腳,行人們一碗茶在手,便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來,這時蒲松齡則靜坐一旁,專心地聽,天長日久,自然裝了一肚皮的奇聞異事。這些閑聊時聽到的東西,經(jīng)過他的精心整理、加工,便構成了《聊齋志異》這部中國小說史上的不朽之作。
因為是聊出來的東西,所以《聊齋志異》大大小小四百多篇,上天入地,無所不包;人情世故,盡在筆下。但也正因為是聊出來的故事,飛短流長,眾口紛紜,假的可以說成真的,沒有的可以說成有的,作者在進行再創(chuàng)作時,又沒有嚴格篩選,這就造成了《聊齋》故事良莠不齊,精華與糟粕并存的現(xiàn)象。象卷五的《鬼津》、《負尸》兩篇,寫白日見鬼,本來就極其荒誕,作者敘述起來反而不厭其詳,有如親見,而又毫無興寄,讀后只留下個世上確實有鬼的印象。還有《抽腸》、《化男》等篇,描寫庸俗,宣揚封建迷信思想,更可以說是無聊之至。
《聊齋志異》是得自于民間故事的志異之作,內容自然離不開鬼怪神仙,故事也難免荒誕,但它之所以能夠代表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不是因為這些怪異的內容,而是因為作者借這種“異”表達出來的好惡、愛憎。這樣,《聊齋志異》中那些只顧“志異”,思想上并無可取,不過是隨便記錄下來的荒誕故事,就成了白璧之瑕,雖不能掩蓋整部作品的藝術光采,但總是一個遺憾的存在。
上一篇:老舍自沉太平湖
下一篇:良機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