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道偷襲朝鮮
1627年,皇太極突然攻擊朝鮮,而明將袁崇煥卻誤以為皇太極要兵分三路攻擊錦州。明朝當時并未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直到朝鮮向大明求救,朝廷才意識到了局勢的嚴重,于是嚴令袁崇煥自西策應,援救朝鮮。
皇太極要問鼎中原,最大的絆腳石便是明朝,對于這一點,皇太極是非常清楚的,那他為何不去攻打明都而要繞道偷襲朝鮮呢?
有史料記載皇太極在偷襲朝鮮前曾召集麾下將領開會密謀,皇太極認為明朝想通過聯合朵顏、朝鮮來壓制他們,而之前居然偷襲喀爾喀的蒙古兄弟部落,所以此時大金面臨的局勢相當惡劣。要想破壞明軍的計劃,必須將大金左右的兩面網給收拾了。而要使明軍折掉左右兩只臂膀的最好辦法就是攻打朝鮮,讓那些高麗人為皇太極的軍隊生產糧食,放養牛羊。在這一次密會上,皇太極闡述了偷襲朝鮮的重要性:“遼東的袁崇煥自然不會輕易讓我們女真勇士攻下朝鮮,他們應該在我們出征的時候趁機來攻。盛京是我大金之根本,本汗不容有失。所以,這一次雖看似進攻朝鮮,實際上明軍才是我們對付的主力。朝鮮人不善作戰,有鑲黃、正白、正紅三旗的精銳在,本汗相信只要速戰速決,出征的勇士們很快會將朝鮮王帶回盛京。”
這次站役中,袁崇煥犯了一個非常致命的戰略錯誤——他拒絕出兵自西線攻擊沈陽以救朝鮮。朝廷再次嚴令袁崇煥出兵,趁滿兵精銳東調,“且令以關寧之師直搗虎穴”。袁上疏抗辯:“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何所見而妄揣夷穴之虛乎?我縱傾伍搗之,無論懸軍不能深入,縱深入奚損于逸待之夷?”而事實上,當時滿洲全部正規兵力也只不過8萬余人,能動員的兵力不會超過l0萬。關于當時后金八旗兵力的實數,孟森先生在《八旗制度考略》一文中有詳細的考證。也就是說,當時的沈陽守軍數量并不多。況且袁所控制的義州距離沈陽不過300余里,何來深入?后來迫于朝廷的壓力,袁最終還是出兵了。三月,先派水軍500名支援東江,再以“關外三軍營及前鋒三營,撫鎮標下四營,每營選精兵九百”,合兵九千人,進逼三岔河,為搗巢之舉。此后這九千兵馬便一直滯留在三岔河,沒有進擊的具體動作。一直到4月18日,朝鮮戰事結束。至此,朝鮮已在后金手上,皇太極也沒有了后顧之憂。
上一篇:紹興師爺名滿天下-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英國使團訪問中國-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