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父郭敬之,歷任五州刺史。子儀身長六尺余,體貌秀杰,以武舉成績優異,補左衛長史。天寶八年(公元749年)三月,朝廷于木剌山(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西北)置橫塞軍,子儀領其使;木剌山荒涼不可耕,乃遷筑于永清(今五原縣),號曰天德軍。
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子儀為朔方節度使,率本軍討之,斬叛將周萬頃;繼收云中(今大同市)、馬邑(在今朔縣東北),開東陘關(在今代縣南)。次年正月,叛將蔡希德攻陷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縣),河北諸郡縣皆沒。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師下井陘,拔常山,攻趙郡(今趙縣),俘敵四千。師還常山,祿山部將史思明以數萬之眾尾隨其后,“我行亦行,我止亦止”。至行唐,子儀以精騎五百輪番騷擾,及敵疲,攻之,大獲勝利。祿山聞思明敗,助以精兵。子儀堅壁自固,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則耀兵揚威,夜則襲其營,叛軍終日不得休息;繼擊之,斬敵數萬,俘五千人,思明狼狽敗奔博陵(今定縣)。于是河北十余郡皆受鼓舞,競斬叛軍守者以迎官軍,軍威大振。
在大好形勢下,子儀決定北圖范陽(今北京市),以傾叛軍巢穴。但形勢突變,六月,叛軍陷潼關,官軍大敗,兵馬副元帥哥舒翰被俘,玄宗逃蜀。七月,肅宗李亨即皇帝位于靈武(屬今寧夏),詔子儀班師至靈武,以恢復兩京(西京、東京)。子儀被迫放棄北圖范陽計劃,轉兵西向。時肅宗新立,文武官員不滿三十,士兵既少又弱。及子儀率兵五萬至,軍威始盛,人皆謂有復興之望。
十月,御史大夫房(好高談闊論)請將兵收復兩京,急于收復兩京之肅宗,欣然同意。但琯所依賴者皆書生,不知軍事,結果大敗咸陽,死傷數萬人。至是,肅宗唯倚子儀軍以圖恢復。時叛將阿史那從禮以騎五千,誘河曲九姓(見上篇注)等部落之眾數萬,將寇朔方(在今靈武縣西南)。子儀先發制人,斬、俘數萬,獲牛羊不可勝計,河曲平。
子儀以河東(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居兩京之間,得河東,則兩京可圖,乃使人潛入河東,秘密聯絡唐官吏(身陷叛軍者),約為內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子儀引兵自洛交(今陜西富縣)趨河東。及至,河東司戶韓旻等翻城出迎之,而叛將崔乾逾城,發城北兵以拒官軍,子儀攻之,殺四千,俘五千,河東平。繼而叛將安守忠率二萬騎寇河東,子儀又斬八千,俘五千。
四月,為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將兵至鳳翔(屬今陜西省),以攻長安(時安祿山已死)。及行至西渭橋(在今咸陽市南),為守忠所阻。相守七日,守忠偽退,子儀全師追之。而守忠以精騎九千為長駝陣,陣、首尾為兩翼,夾擊官軍,官軍大潰,軍資器械盡棄。子儀退保武功,鳳翔為之震動。肅宗決計攻取長安,謂子儀曰:“事之濟否,在此行也!”子儀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子儀以回紇兵精,勸征用之。肅宗從之。
九月,官軍(含回紇、西域兵)十五萬,子儀為中軍,發鳳翔。長安一戰,殺敵六萬,俘二萬。及入長安,市民夾道歡呼。官軍休整三日,繼續東進。十月,安慶緒(安祿山長子)遣兵十萬至陜州(今河南陜縣),依山為陣,以抗官軍。子儀以大軍擊其前,回紇登山擊其背,但遭遇埋伏于山中叛軍之伏擊而受挫。叛軍又絕官軍歸路,眾心大搖。子儀令回紇繼進,馳至敵后,敵驚曰:“回紇至矣!”立即大潰,尸橫遍野,慶緒渡河保相州(今安陽市)。子儀入洛陽,士庶歡呼于路。繼而河東、河西、河南之亂皆平。十一月,子儀入朝,肅宗遣儀仗隊迎于霸上(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勞之曰:“吾之家國,由卿再造。”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與李光弼等八節度使,率兵二十萬討慶緒。子儀自杏園(在今河南汲縣東南)渡河,圍衛州(今汲縣)。慶緒以七萬之眾,分為三軍,向衛州增援。子儀嚴陣以待,使善射者三千人埋伏于壘垣之內,令曰:“我退,賊必逐我,汝乃登壘,鼓噪而射之。”及戰,子儀佯退,叛軍追之;至壘下,伏兵盡起而射之,箭如雨注,叛軍敗走,子儀還軍逐之,慶緒敗走鄴城(今安陽市)。官軍即趨鄴城,再戰于愁思岡(在鄴城西南),斬首三萬,慶緒入城固守,遣使求救于史思明。思明發范陽兵十三萬欲救鄴,但觀望不敢進,僅先遣步騎一萬軍于滏陽(今河北磁縣),遙為聲勢。
二年(公元759年)二月,子儀等九節度使圍鄴城,穿塹三重,截堵漳水以灌之。城中井水皆溢,構棧而居。自冬及春,慶緒堅守以待思明。時城中缺食,一鼠值錢四千,人皆以為克在朝夕。城中人有欲出降者,礙于水深而不得出。而官軍因無統帥(肅宗以子儀、光弼皆元勛,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僅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實為鄴城戰役之最高軍職),進退無所稟,故城久攻不下,上下解體。思明趁機自魏州引兵逼鄴城,使諸將各至離城五十里為營,每營置鼓三百面以遙脅之;又令每營選精騎五百,日于城下抄掠,官軍出,即撤回營。由是官軍人馬牛車日有所失,樵采甚艱,糧運不至;而軍糧南來江、淮,西來并、汾,舟車相繼。思明多遣壯士偽裝為官軍,“監督”糧運,常無事生非,任意殺人,運者駭懼;及舟車相集,則密縱火焚之。由是官軍糧草奇缺,人心自潰。
三月,官軍六十萬陣于安陽河北,思明自將精兵五萬前來挑戰。官軍以為游軍,未以為意。思明直前奮擊,官軍未及布陣,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能相辨;敵我雙方皆大驚,官軍向南潰逃,叛軍向北潰逃,甲仗輜重盡棄于路。子儀戰馬萬匹,唯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幾盡。東京士民驚駭,逃奔山谷;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吏棄城南逃,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士卒所過掠奪,旬日方止。
魚朝恩素恨子儀,因而借鄴城之敗,短之于上。七月,肅宗召子儀還京師,以光弼代之。士卒涕泣,遮道挽留,子儀躍馬而去。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二月,太原、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兩地駐軍作亂,殺將帥,剽掠不已,朝廷深以為憂。肅宗以此亂非新進諸將所能鎮服,乃以子儀為汾陽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謂曰:“河東之事,一以委卿。”五月,子儀至軍,擒殺首謀為亂者四十一人。由是河東諸鎮率皆奉法。
四月,肅宗死,代宗繼位,宦官程元振用事。元振忌子儀功高任重,數毀之于上。子儀不自安,表請解副元帥、節度使之職,遂罷為肅宗山陵使。子儀上書自明,書曰:“自受思塞下,制敵行間,東西十年,前后百戰。天寒劍折,濺血沾衣;野宿魂驚,飲冰傷骨。跋涉難阻,出沒死生,所仗唯天,以至今日。”并上肅宗所賜詔書千余篇。
次年閏正月,右兵馬使梁崇義、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叛。固恩又密召回紇、吐蕃,寇河西,殘涇州(今甘肅涇川縣),犯奉天(今陜西乾縣)、武功。十月,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以御之。
子儀居家日久,部曲離散,僅得二十騎同行。及至咸陽,吐蕃二十余萬眾,彌漫十里,自司竹園(在今周至縣)渡渭水循山而東。子儀使人入奏,請增兵。元振抑之,竟不召見。及吐蕃過便橋(在今咸陽市西),代宗狼狽出逃,官吏亂竄,六軍四散,京師一片混亂。子儀聞之,急歸長安。及至,代宗已逃去。子儀乃率三千騎至商州(今商縣),商州人皆大喜聽命。子儀在商州,收兵數千,軍勢稍振;并泣諭諸將以取長安,共雪國恥,眾皆感激,愿受約束。子儀于是使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藍田(屬今陜西省),察看長安形勢。全緒至,晝則擊鼓張旗幟,夜則多燃篝火,以疑吐蕃;又使人潛入城中,密結少年數百,夜擊鼓,大呼于朱雀街。城中百姓謂吐蕃人曰:“郭令公自商州將大軍不知其數,至矣!”吐蕃驚懼,乃棄城而去。
吐蕃撤出長安后,有王甫者,聚眾二千,自稱京兆尹,置官屬,暴橫城中。及子儀至,甫按兵不出。子儀欲入城,左右曰:“不可入。”不聽,即引三十騎徐行,使人傳呼甫;甫懼,出迎拜伏,子儀斬之。
自吐蕃入寇,代宗出逃,天下皆歸過于程元振,群臣數上書劾之。元振懼,乃勸代宗遷都洛陽以避之。子儀聞之,上書曰:“雍州(治長安)之地,古稱天府,右控隴、蜀,左扼崤(崤山,在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函(函谷關,在今靈寶縣西南),前有終南(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市南)、太華(華山,在今渭南縣東南)之險,后有清渭、濁河之固。”“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兵強士勇,雄視八方,有利則出攻,無利則入守。”“秦、漢因之,卒成帝業。其后,或處之而泰,去之而亡。”代宗閱后,垂涕謂左右曰:“子儀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還京師。”十二月,代宗還至長安,勞之曰:“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代宗以仆固懷恩為憂。懷恩原為子儀部屬,戰功卓著,但遭奸臣陷害而憤憤不平,以致叛亂。代宗問計于汾州別駕李抱真,抱真對曰:“此不足憂也。朔方將士思郭子儀,如子弟之思父兄。”“陛下誠以子儀領朔方,彼皆不召而來耳。”代宗然之,謂子儀曰:“聞朔方將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為朕鎮撫河東,汾上之師必不為變。”子儀遂為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朔方將士聞之,曰:“吾輩從懷恩為不義,何面目見汾陽王(郭子儀)!”
河中士卒,軍紀敗壞,將貪卒暴,為一大禍害。子儀至,即斬為害尤甚者十四人,杖三十人,河中遂安。繼至汾州(今汾陽縣),而懷恩已率三百騎渡汾河,北走靈州(今夏寧靈武縣)。及子儀至,懷恩部皆來歸,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也。
三月,黨項(漢西羌之一支,居今甘肅、寧夏、陜北一帶)犯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子儀使儀同三司李國臣討之,曰:“虜得間則出掠,官軍至則逃入山,宜使羸師居前以誘之,勁騎居后以覆之。”國臣從其計,大破黨項于澄城(屬今陜西省)北,斬、俘千余人。
七月,懷恩引回紇、吐蕃十萬,將入寇,京城震懼。代宗令子儀率諸將出鎮奉天,且問以方略,子儀曰:“懷恩無能為也。”“懷恩勇而少恩,士心不附,所以能入寇者,因思歸之士耳。懷恩本臣偏裨(將佐通稱),其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鋒刀相向,以此知其無能為也。”
十月,敵進逼奉天,諸將請戰。子儀不許,曰:“虜深入吾地,利于速戰,吾堅壁以待之,彼以吾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若遽戰而不利,則眾心離矣。敢言戰者斬。”并密作抗擊布署。敵果以為官軍無備,于次日,天未明,欲襲之,忽見大軍,大驚,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懷恩再誘回紇、吐蕃、吐谷渾、黨項數十萬入寇。子儀以虜皆騎兵,其來如飛,建議使諸將控制要沖。
是月,吐蕃十萬至奉天,京城震恐。代宗令子儀出屯涇陽(屬今陜西省),吐蕃、回紇即合兵圍涇陽。子儀命諸將嚴設守備,不準出戰。
及懷恩死,吐蕃、回紇爭為長而失和,分營而居。子儀乃使人說回紇,欲與之共擊吐蕃,回紇不信。子儀謂左右曰:“今眾寡不敵,難以力勝。昔與回紇契約甚厚(共平安、史之亂),不若挺身往說之,可不戰而下也。”諸將請選鐵騎五百為衛從。子儀曰:“此適足為害也。”郭晞(子儀之子)扣馬諫曰:“彼,虎狼也;大人,國之元帥,奈何以身為虜餌!”子儀曰:“今戰,則父子俱死而國家危;往,以至誠與之言,或幸而見從,則四海之福也!”以鞭擊其手,曰:“去!”遂與數騎開門而出,使人傳呼:“令公來!”回紇大驚,其大帥藥葛羅(可汗之弟)執弓立于陣前。子儀見此,即免胄釋甲投槍而進。回紇諸酋長相顧曰:“是也。”皆下馬羅拜。子儀亦下馬,執藥葛羅手,嚷之曰:“汝回紇有大功于唐,唐之報汝亦不薄,奈何負約,深入吾地,侵逼畿縣,棄前功,結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何其愚也!”“今吾挺身而來,聽汝執我殺之,我之將士必致死與汝戰矣。”藥葛羅曰:“懷恩欺我,言天可汗(指唐天子)已晏駕(古人稱帝王死為晏駕),令公(子儀)亦捐館(死亡之婉稱),中國無主,我是以敢與之來。”“我曹豈肯與令公戰乎!”子儀又曰:“吐蕃無道,乘我國有亂,不顧舅甥之親(太宗時,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吞噬我邊鄙,焚蕩我畿甸(古稱京郊之地),其所掠之財產不可勝載,馬牛雜畜,長數百里,彌漫在野。”“破敵以取富,為汝計,孰便于此!不可失也。”藥葛羅曰:“吾為懷恩所誤,負公誠深,今請為公盡力,擊吐蕃以謝過。”子儀遂與藥葛羅相誓定約而還。吐蕃聞之,乘夜逃去。藥葛羅與子儀皆引兵追之,戰于靈臺(屬今甘肅省)西原赤山嶺,大破之,殺萬計。
閏十月,還河中。河中軍常乏食,子儀乃自耕百畝,將校競相耕之,于是士卒皆不勸而耕。是年,河中野無曠土,軍有余糧。
大歷二年(公元767年)九月,吐蕃數萬圍靈州,游擊至潘原(在今平涼縣東)、宜祿(今陜西長武縣)。子儀自河中率甲士三萬鎮涇陽,京師戒嚴。繼而移鎮奉天。此后兩年,吐蕃每于秋季至關中搶掠。子儀遂以朔方兵鎮州(今彬縣)。自是,吐蕃再也不敢向關中縱深地區進犯。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十四日,死。時年八十五。謚曰忠武。陪葬建陵(肅宗陵,在今禮泉縣城東北武將山上)。按舊例,一品墳高一丈八;而子儀以功高,特許增高一丈。
郭子儀戎馬一生。先平安、史之亂,繼御吐蕃、回紇,確保京師,戰功卓著,威震四方,敵人聞其出戰,常望風而逃,天下安危系其身近三十年。治軍寬厚,深得人心,將士事之如父母,愿死為之效力。他還培養出大批人才,有數十人后來位至將相。
他一心為朝廷。安、史之亂后,許多節度使手握兵權,拒朝廷之命,為非作歹。而子儀功高而不傲,權重而無異心,毫無怨言。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十二月,子儀父墳被盜,人皆以魚朝恩所為,朝廷憂其為變。及子儀入朝,代宗語及之,子儀流涕曰:“臣久將兵,不能禁暴,軍士多發人冢。今日及此,乃天譴,非人事也。”朝廷乃安。十年(公元775年)八月,子儀奏請授州縣官一人,不準。其僚佐曰:“以令公勛德,奏一屬吏而不從,何宰相之不知體!”子儀曰“自兵興以來,方鎮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從之;此無他,乃疑之也。今子儀所奏事,人主以其不可行而置之,是不以武臣相待而親厚之也;諸君可賀矣,又何怪焉!”聞者皆服。
對子女要求嚴格。郭曖(子儀第六子)曾與妻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憤怒,馳奏之。子儀聞之,囚曖,入待罪;代宗曰:“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兒女閨中之言,何足聽也!”子儀歸,杖曖四十。又,子儀禁無故在軍中走馬,而妻乳母之子犯禁,都虞候杖殺之。諸子泣訴于子儀,皆言都虞候之短。次日,子儀以此語僚佐而嘆息,曰:“子儀諸子,皆奴才也。不賞父之都候而惜母之乳母子。”
史謂郭子儀:“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但支持肅宗急于收復兩京,是錯誤的,戰爭因而延長。
上一篇:《郭子儀》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阿史那社爾》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