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化·山西地區的民族文化交融·中國封建時代的兩次大分裂與山西地區的多民族文化
三晉古文化兼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歷史傳統,到了秦漢以后進一步發揚光大,中原漢民族同北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廣泛深入地展開了。從東晉十六國時起,經過南北朝、唐末五代、宋遼金元,一直持續到封建社會末期,由此形成了統一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和輝煌燦爛的中華古文化。其中,十六國北朝和唐末五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為時最久的兩次大分裂、大動亂時期,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兩大高峰期。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原封建王朝和北方各民族之間,主要是通過連綿不絕的征戰侵伐,在激烈的軍事爭奪和政治較量中,展開了頻繁的、全方位的民族文化大交融。這期間,無論北方民族的南侵,或者中原王朝的北伐,山西始終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主要是由于山西具備“表里山河”的地理優勢,向為兵家必爭,有重要戰略意義,因而成為歷代亂世之強藩的割據重鎮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樞紐地帶。
在十六國北朝和唐末五代,有些北方民族曾在山西地區建立了國家政權。如西晉末年,匈奴族后裔劉淵建都于平陽(今臨汾市)的漢趙國(前趙);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氏建都于長子(今長子縣)的西燕(不計在十六國之內);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建都于平城(今大同市)的北魏;五代時期,突厥族沙陀部劉旻(劉崇)建都于太原(今太原市)的北漢(不計在五代國家之內),等等。此外,還有些北方民族雖不曾在山西建立國家政權,但其開國君主或國家奠基人,或者是出生和曾經活動于山西地區,或者是在山西地區建立起根據地,再發展為割據一方的強大政治勢力,最后形成國家政權的。如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羌渠部(后來稱羯族,“五胡”之一)建立的后趙國,其開國君主石勒就出生于上黨地區,并在這里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五代時期,沙陀人建立的三個國家:后唐國奠基人李克用、后晉國開國君主石敬瑭、后漢國開國君主劉知遠等人,都是在鎮守太原期間,從山西地區起家而發展起來的。
以上事實說明,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山西地區一直是中原漢民族同北方各民族展開頻繁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集中場所。按照地理形勢,這和春秋時代的晉國、戰國時代的趙國有著大體相同的情形,從而使山西地區再度成為多民族活動的大舞臺,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爐。在這方面,最為引人注目的事實是:第一,十六國戰亂的序幕是從山西地區揭開,最后又是在山西地區降下帷幕的。揭開十六國戰幕的,就是出生于新興(今山西忻州市)的南匈奴后裔劉淵。他乘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之機,聯絡匈奴各部進據左國城(今離石東北),起兵反晉,很快攻占了山西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并以平陽為國都建立起漢國政權。劉淵死后,其四子劉聰繼位,進一步南下攻取洛陽,滅掉了西晉王朝。劉聰死后,漢國政權被劉淵的從子劉曜篡奪,由此引起漢國的分裂。當時,劉淵的部將石勒起兵反劉曜,攻陷都城平陽,并在襄國(今河北邢臺)建立后趙;于是劉曜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為了與石勒建立的后趙相區別,故稱前趙。前趙與后趙經過激烈爭奪,后趙終于消滅了前趙。石勒建立的后趙國曾使北方地區獲得短暫的統一,但很快也被滅亡了。后趙滅亡后,各民族建立的眾多小國蜂擁而起,在北方地區形成“五胡十六國”長期混戰的局面。“十六國長達一百多年的混戰自從漢國分裂后多不在山西進行,但是禍亂的種子是從山西播揚出去的。”(李孟存、常金倉《治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結束十六國混戰局面的是建都于平城的北魏拓跋氏政權。拓跋氏是鮮卑族的一支,原居住于今內蒙古大興安嶺北段鄂倫春自治旗一帶地方,后逐步南遷進入山西。北魏是北朝的開辟者,統治中國北方達一個半世紀之久。自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建立北魏政權后,經過四十余年的征戰,至太武帝拓跋燾終于統一了北方。從此,長達一百多年的十六國戰亂降下帷幕,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鼎足而立的南北朝時期。
其二,在唐末,山西地區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迭相嬗變的契機。唐朝末年已出現嚴重的藩鎮割據,唐王朝又借藩鎮之兵鎮壓了黃巢起義,于是藩鎮勢力更加強大,并展開互相兼并,先后稱王稱帝,由此造成了唐末五代的大動亂。首先是宣武鎮節度使朱全忠在開封稱帝,建立后梁;接著,被封為晉王的李克用以太原為根據地同后梁展開爭奪,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滅掉后梁,并在洛陽稱帝,建立后唐;再接著,鎮守太原的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出賣燕云十六州為代價,借契丹兵力滅掉后唐,在開封建立了后晉,后晉隨之即被契丹所滅;再接著,鎮守太原的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又在開封建立起了后漢;最后,后漢的天鎮軍節度使郭威又取代后漢政權,在開封建立起后周。與此同時,劉知遠之弟劉崇又在太原建立起北漢,與后周形成對峙局面,直至北宋初年才被宋太宗所滅。由上可見,唐末五個朝代中,除后唐建都洛陽外,其余皆建都開封,而后唐、后晉、后漢三個朝代又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得政權的。這說明,五個朝代迭相嬗變的歷史,主要也就是盤踞太原的割據勢力同建都開封(或洛陽)的中央政權進行爭奪和太原割據勢力不斷取得政權的歷史,也就是說,制約五代歷史嬗變的契機主要是在山西地區。
總之,在十六國北朝和唐末五代兩次大分裂、大動蕩期間,山西因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自然地理環境,再度成為多民族活動的大舞臺,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爐。當時,隨著北方各民族大量入居中原,山西成為他們活動的重要根據地。為發展壯大實力和創建國家政權,他們不斷學習吸取漢民族的封建文化,極大地促進了北方民族的漢化,從而把中原漢民族同北方各民族的文化交融推向了新的歷史高峰。
上一篇:天山文化·各民族莊嚴隆重的人生儀禮·喪葬儀禮
下一篇: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