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百科全書”—敦煌遺書·珍貴的科學技術史資料
敦煌遺書中有許多科學技術資料,其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極為珍貴,對我國科技史的研究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1) 天文學資料
天文學資料包括歷日與星圖兩個方面。①歷日寫卷。敦煌遺書中的歷日寫卷有四十余種,并且都早于《會天歷》,最早的是北魏歷日,最晚的是北宋歷日。吐蕃占領以前,敦煌使用唐朝歷書,陷吐蕃后,由于吐蕃使用的地支和十二生肖紀年,不符合漢人干支紀年月日的習慣,也無法滿足敦煌漢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敦煌便出現了當地自編的歷書,民間的使用則一直延續到宋初。敦煌地區自編的歷日有三十多件,現知最早的是《唐元和三年戊子歲具注歷日》,這是一個只存四月十二日至六月一日的斷片,最晚的是《宋淳化四年癸已歲歷日》。敦煌歷日的朔日與閏月與同一時期的中原歷不一致,但紀年干支卻同中原歷一致,表明中國由來已久的干支紀歲法并未因地方自編歷日而中斷。敦煌歷法中還引入了基督教的星期制度,一星期的各日在敦煌歷日中都有特定的術語,如蜜(星期日)、莫(星期一)、云漢(星期二)、嘀(星期三)、溫沒斯(星期四)、那頡(星期五)、雞緩(星期六)(劉進寶《敦煌學述論》)。敦煌歷日在我國歷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它的發現,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有助于對古代天文學知識的探討。②古代星圖。在敦煌文獻中還有兩幅古代星圖,一幅是《全天星圖》,現藏英國博物館,另一幅是《紫微垣星圖》,現藏甘肅省敦煌市博物館。《全天星圖》是世界上現存星數最多(1359顆)、也是最古老的一幅星圖,據研究,它的抄繪年代在705—710年間(馬世長《敦煌星圖的年代》)。它囊括了當時北半球肉眼所能見到的大部分恒星,把赤道帶附近的星分成十二段,利用類似麥卡托(1512——1594)圓筒投影的方法畫出來,最后再把紫微垣(星官名,在北斗以北,有星十五顆,分兩列,以北極為中樞,成屏藩的形狀)畫在以北極為中心的圓形平面投影圖上。敦煌唐代星圖的發現,證明中國天文學家使用圓筒投影的時間要比麥卡托早七八百年。《紫微垣星圖》原件高31厘米,殘長299.5厘米,這卷文書的正面為《唐人寫地志》殘卷,背面有《占云氣書》一卷,在《占云氣書》的前面有一幅紫微宮圖,即《紫微垣星圖》。《紫微垣星圖》也是彩繪,畫在同心圓上,圖中的星點用紅、黑兩種不同顏色,外圓直徑二十六厘米,根據其中傳舍(星名,《星經》卷上:“傳舍九星在華蓋、奚仲北,近天河,主賓客之館”)、八谷(星名,五車五星其西八星稱為八谷、主候歲八谷)、文昌(星官名,屬紫微垣,包含六顆星)等星推測,這幅星圖觀測地點的地理緯度為北緯35°左右,相當于西安、洛陽等地。
(2) 雕版印刷術的實物依據
印刷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它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缺乏實物,加之年代久遠,史籍記載缺乏,對于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時代眾說紛紜。然而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一些印本書,如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曹元忠舍資雕造印刷品,使雕版印刷產生的過程,從原始傳拓本到整版開雕的印本都有保存,其中還有一些附有紀年題紀,這就為雕版印刷發明的時間、演變,提供了可貴的實物例證資料。特別是《金剛經》的發現更有價值,《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日期的印刷品,它的正文和圖畫都雕刻得渾樸凝重,精美異常,墨色濃厚勻稱,清晰顯明,表明印刷術發明久遠,技術已臻熟練,絕不是印刷術發明初期的作品,從而為研究我國印刷術起源提供了實物依據。
從文獻記載及敦煌所出的拓本、印本書卷來看,雕版印刷起源于捶拓,而刻石與石經的出現導致了捶拓方法的興起和演變。
上一篇:江西文化·魚米之鄉,物美資豐—江西物產資源·珍奇動物食贛之萍
下一篇:天山文化·在天山文化的史冊上·班超班勇父子與《西域風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