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務組織“粘桿處”
“粘桿處”從字面上看是一個專事粘蟬捉蜻蜒、釣魚的服務組織。清朝制度,“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掌協助護衛并隨侍皇帝釣魚娛樂。是個普通官署,亦稱粘竿處。在雍正帝登基之前,府邸內院長著一些高大的樹木,到了夏天的時候,枝葉繁茂,蟬鳴聲不斷,很是煩人,胤稹是一個喜靜畏暑的人,于是命人操桿捕蟬。
胤稹于康熙四十八年從“多羅貝勒”晉升為“和碩雍親王”,隨后,康熙帝皇子間的爭儲角逐也進入了白熱化時期。胤稹看上去沒有爭奪之心,暗地里卻加緊了爭儲的步伐。他招募江湖高手,訓練家丁隊伍四處刺探情報,鏟除異己。
雍正帝在登上皇位之后,為了鞏固專制統治,也為了酬謝黨羽,于是便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桿處”機關??梢韵胂?,雍正帝是把政治上的敵人比作蟬、蜻蜒一樣來撒網捕捉加以控制的。粘桿處的頭由有功勛的大特務擔任,名為“粘桿侍衛”,他們多半是胤稹府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粘桿處的一般成員名由小特務充任,名為“粘桿拜唐阿”,統稱“粘桿拜唐”,他們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屬未入流,薪金并不高,但由于能跟隨胤稹左右,所以炙手可熱。小說當中所謂的“血滴子”便是指粘桿處的這些人。
雖然粘桿處屬于內務府系統,但總部卻是設在雍親王府。雍正三年,雍正把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然而讓人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宮殿頂仍覆綠色琉璃瓦,而并沒有改覆黃色琉璃瓦。有人認為,雍和宮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秘密來往的通道。雍和宮其實是一個森嚴的特務衙署,為了不讓秘密外泄,才改府為宮。還有一種說法,之所以在雍和宮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跡了,很可能乾隆帝為了消除他的父親留下的不良遺跡,改雍和宮為喇嘛廟的時候,已徹底翻修,把這些痕跡都銷毀了。
在紫禁城內設有一個粘桿處的分部,他們值班觀望的崗亭在御花園堆秀山的御景亭。山下門洞前擺著四條黑漆大板凳,無論晝夜,有四名“粘桿衛士”和四名“粘桿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辦的任務由值班人員送往雍和宮,再從雍和宮總部發布命令派人辦理。雍正去世后,乾隆繼續利用“粘桿處”來控制大臣的活動,直到乾隆死后,“粘桿處”的特務活動才漸漸廢除了。
上一篇:滿清避諱制度-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王鼎以死相諫-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