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以死相諫
王鼎,字定九,號省厓,陜西蒲城縣西街達仁巷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道光二年任左都御史,道光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任軍機大臣上行走,道光六年至道光十八年任戶部尚書,道光十五年至道光十八年任協辦大學士,道光十八年至道光二十二年任東閣大學士。王鼎是清代著名抗英名相,嘉慶和道光皇帝的老師。
《清史稿?王鼎傳》記載,王鼎少年家貧,但學習勤奮,性情耿直,崇尚氣節。王鼎到北京參加禮部考試的時候,主考官大學士王杰與王鼎是同族,打算幫助他,王鼎卻婉言謝絕了。王杰贊嘆說:“看王鼎的品質氣概,日后一定會出人頭地。”嘉慶元年,王鼎考中進士,后來官做到戶部尚書。
鴉片戰爭期間,已經是大學士、軍機大臣的王鼎,演出了一場“尸諫”的悲壯史劇。
道光二十二年,當林則徐因抗戰獲罪而被遣戌伊犁時,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開封)黃河決口,王鼎以大學士出署東河河道總督督塞河口。由于贊成林則徐禁煙抗戰,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則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請任林則徐為河督。時英帝國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堅持將林則徐發往新疆。
王鼎回到北京之后,向道光皇帝痛陳割讓香港簽訂協議對國家民族的長久危害,怒斥妥協派首領、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當代秦檜、嚴嵩。由于道光皇帝求和主意已定,王鼎廷諫、哭諫均告失敗,接下來,他選擇了尸諫,他希望以死相諫,喚起皇帝的斗志。
1842年6月8日深夜,王鼎懷惴著“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的遺疏,自縊于圓明圓,享年七十四歲。王鼎死后八十一天,《南京條約》簽訂,香港人自此脫離了祖國,這一去便是一百五十五年。
王鼎尸諫雖然沒能夠保住林則徐,保住香港,但是他的浩然正氣永遠值得人們緬懷和追念。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給予王鼎尸諫高度評價。他把風骨嶙峋的王鼎比作史魚、屈復、周公。王鼎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代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上,確實是一位名垂千古的愛國名相。
上一篇:特務組織“粘桿處”-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珍妃的悲劇命-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