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的南管和歌仔戲
南管亦稱南音,南曲或弦管,傳說是五代時孟昶所創立,王審知兄弟入閩時傳入閩南與民間音樂相結合,得到進一步發展。如今的南管是由指譜、大譜和清唱曲三大部分組成的。指譜即指套,是一種有詞有譜有骨(琵琶彈奏指法)的套曲,不過習慣上只由器樂演奏而不作演唱用。大譜即標題性的器樂套曲,是四管演奏的純器樂曲。清唱曲亦稱草曲,是通俗而口語化的散曲,是南曲中最受歡迎的部分。南管的樂調最有名的有郎君樂和普通樂。郎君樂演奏時至少五人,多時可達十二人,甚至二十四人。普通樂在樂器方面稍有不同,其樂調比郎君樂更熱鬧。南管乃泉州一帶的古音。僅為樂器演奏及清唱,樂器古色古香,樂曲優美動人。據說清初福建安溪人李光地把他引進清宮,康熙皇帝聽了拍手叫好,“驚為天下絕響”,賜為“御前清曲”之名,一時大出風頭,后在臺灣大為風行。至于一般說的南管戲,是指戲劇表演,以粉墨登場及演唱為主,以管弦樂器伴奏為輔,歌唱道白皆以泉州方言為主,戲曲典雅,做工細膩,講究舞臺表演技巧。
除了南管,臺灣的歌仔戲也值得一提。臺灣“歌仔戲”,閩南人都稱它為“薌劇”,它起源于錦歌。“錦歌”是一種由一男一女對唱的民間說唱、清唱曲藝,早在南宋末年,因流傳于閩南錦江兩岸,而得此名。錦歌獨具閩南歌曲風格,曲調柔和抒情,有著極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故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到了明末清初,錦歌從閩南渡海傳進臺灣,那時東南沿海武裝集團首領鄭芝龍,曾自己出資用海船運載福建沿海數萬饑民到臺墾殖,1661至1662年,鄭芝龍的兒子、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東渡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領土臺灣,鄭成功軍隊的將士及其家屬多是閩南人,此外當時由于清廷實行海禁政策和遷界令,結果有大批沿海人民離開自己的田園,無家可歸,他們亦紛紛渡海到臺投靠鄭成功。鄭成功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在臺灣進行開發和建設工作。到臺的閩南人,由于眷念鄉井,常在上山采樵、下海捕魚或洗衣燒飯時,更多的則在飯后茶余,唱幾句錦歌調子,寄托其思鄉念祖懷念親人之情感。錦歌成了到臺的閩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們叫錦歌為“歌仔”,以與在臺上演出的大戲相區別。為了共同欣賞家鄉的曲調,在臺有歌仔館的設立,以供作為清唱的場所,那叫“坐唱”,還有到寺廟和農民家里演唱的,那稱“走唱”。這樣,錦歌即歌仔在臺灣各地逐漸盛行起來。
歌仔盛行起來后,先在臺灣北部與其他歌曲、民謠匯成一種民間樂曲,在漁民和農民中間流行著,稱“宜蘭歌仔”,也稱“落地掃”,這“宜蘭歌仔”在開頭還主要在街頭演出。到了清朝末年,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歌仔由原先的清唱形式變成了演唱形式,在曲調中吸收了閩南一帶民間歌舞如“采茶詞”、“平鼓”等曲詞的唱曲,還吸收京劇和高甲戲的唱腔和演技,逐漸形成了一種“歌仔戲”,從街頭演唱而搬上了舞臺。就演出形式看,歌仔戲從原來的一男一女的對唱,變成了有生、旦、丑角,有科、曲、白的一種新戲,成了一種獨特的劇種,說它獨特,是指獨特的風貌,若從它的內容看,并沒有脫離原來的錦歌。這歌仔戲出自民間,扎根于福建移民間,根深葉茂,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它可以說是臺灣戲劇發展中的一朵藝術鮮花。
不多久,龍溪和廈門等地也都組織了歌仔戲劇團,進行演出,在歌仔的曲藝方面、吸收了臺灣的一些曲目、曲牌和樂器等,并出現了歌仔陣,歌仔陣不扮演角色,只是唱戲文,沿路奏唱,這種演唱除參加宗教活動外,也為出殯而唱。
1945年臺灣收復時,臺灣海峽兩岸的歌仔戲演員互相來往,交流歌仔戲的表演技巧,雙方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對歌仔戲的成長,對戲劇藝術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臺灣民間信仰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臺灣的科學技術和新竹科學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