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反應”的機械學習模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在心理學方面是行為主義的擁護者。他反對內省學派把心理純粹歸結為人的內在過程的理論,主張用客觀的方法研究動物和人,研究人的行為的外部事實。但他不走向極端、認為人的意識難于理解,只有行為的外部事實可以研究。而行為的基本單位,就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系,兩者構成一種結合,稱為感應結,人的一切活動(包括學習),都是無數這樣的感應結的形式。這種理論用于教育,使教育走上了極端簡單化和機械化的道路。其主要失誤在于:
一是從刺激與反應結合的公式出發,把全部教育活動歸結為一種簡單、機械的訓練。
桑代克認為,人的行為同動物一樣,純粹是肌體對于外來刺激的反應,教育僅僅要求造成適當的感應結。在他看來,人的反應是機械地為刺激(或情境)所決定的,并由多次的反復練習予以鞏固。因此,他十分重視練習,重視習慣,技巧的養成、而完全忽視抽象和概括在學習中的作用。他認為,關于改變人性的任何事物,都可用這樣一個公式來表示:“個人a對xyz之情境即有ABC之反應。”教育上任何問題都可納入這樣一個公式里:“對于一個人,要使他產生預期的變化,我們應考慮創造何種情境。”他認為刺激和反應的結合,可以用簡單的公式表達出來。他把動物心理實驗的結論,直接應用到人的學習上來,否認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然是極其錯誤的。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三條學習的定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三者都從動物心理實驗中得來。他認為,情境與反應之間結合的強弱,系以準備,練習和對反應所得效果的滿意程度為轉移。人與動物在學習上均受此種定律的約束。“此乃學習與教學方面的根本規律。”在他看來,全部教育與教學,無非是一種訓練,旨在培養對某種刺激或情境所產生的預期的反應。這種教育實際代表了要求培養極端商品化社會的勞動力商品的要求,是極端實用主義的,片面的教育。
桑代克還從“教學生活性”原則出發,提出在“真正現實分析”的基礎上編寫教學大綱。在這種大綱中,只包含那些在實際生活中直接有用的知識的技能,而把那些在美國現實生活中不能直接應用的部分從大綱中刪去,其直接的結果就是全面放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只是壟斷資產階級需要的工作機器。
二是從他的實驗結果出發,公開肯定人的本性是生來就確定的,人的智力本來就是不平等的。
他認為,人當生命發軫時,即精子與卵子化合成人之時,已具有無數確定的趨向,形成將來的行為。他將來所遇境況與所生反應、此時已預定結合。兩個生殖細胞的結構,早已規定他在某種情況之下能見、能聽、能若何感動。一個人在家庭里,在商業上、宗教上以及其他種種生活上所顯示的行為,都根基于他本來不待學習的本能與力量。
他提出人的智力大約可以分作兩類:一是能用表象工作,適合于掌握數目,文字、詞匯、化學符號等,可稱為“表象的思想家。”另一類是只用事務工作,在測量、制板、捕魚、燒飯、制造文具、做買賣、種樹等方面很能獲得成功,是“事務的思想家”。兒童也可以分為這兩類。前一類是老師的驕傲,學校的榮譽。是高人一等的智力。這顯然是極端片面的。
三是從他的實驗結論出發,宣揚種族主義,為美國的種族歧視辯護。桑代克武斷地認為白種人的學習能力要比有色人種強,他贊成并直接引用梅耶的所謂調查材料,認為紐約的初中學生中黑人與白人有如下分別:
(1)黑人的平均年齡大七個月,只有百分之三十六及白人的中數。(2)在學的年限長(3)學業成績大概只有十分之三達白人的中等成績(4)英文只有百分之二十四能達到或超過白人的中數。
這種僅僅根據不完全的資料研究的結果而斷定白種學生的學習優于有色人種的理論是徹頭徹尾的壟斷資產階級的理論,其范圍已超出了教育學的范圍,成為了一種在政治上極為反動的教育學說。
上一篇:“利出一孔”
下一篇:“勸百諷一”相如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