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兵之計·出言反復,補缺守堅
隋朝自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開始,曾多次出兵征伐高麗國(今朝鮮),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其中最富戲劇性的當屬大業七年的那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那時煬帝即位不久,隋朝國力處于全盛狀態,高昌王、突厥啟民可汗都親自前來隋朝朝見,堪稱四夷賓服,在這種情況下,煬帝遂下詔征久不露面的高麗國王高元入朝。高元曾與隋朝撕破過臉皮,后雖繼續通好,畢竟心存疑慮,所以煬帝要他人朝,他怎敢欣然從命?高元在那邊猶豫,這邊煬帝可就雷霆大發了。煬帝認為,高麗國既是隋朝藩臣,豈可違詔失禮。于是征兵百萬,渡遼水,討伐高麗。煬帝親臨前線,以遼東城為御用行營,分派諸將由此數道齊發,各頓兵高麗城池之下。高麗出兵迎戰,多被隋軍擊敗,只得退入城中堅守。煬帝命令諸將抓緊攻城,同時又吩咐說,高麗人如果主動投降,則應采取撫納政策,不得縱兵繼續攻擊。諸將聽后都在心里嘀咕:這樣一來不是明白讓敵人有空子可鉆?但誰都不敢提出異議。高麗人聞訊大為高興,他們正愁隋軍勢大,盡管并力防守,各大城池仍會相繼陷落,隋煬帝好心替他們作偽開了綠燈,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因此,凡是城池即將被攻陷,高麗人便馬上打出投降的幌子,迷惑隋軍。隋煬帝有令在先,諸將當然不敢擅自行動,明明敵方城墻已經缺口累累,只須揮兵殺進去就可收全功,他們也只能干咽唾沫,忍痛停止戰斗,派人馳奏煬帝,再行定奪。等到信使帶著煬帝的決定回來,高麗人早已在這段時間內將殘缺的城墻修補完畢,并食言而肥,公然出城迎擊隋軍。于是隋軍再大舉攻城,高麗人一看到城池已岌岌可危時,又故技重演,聲稱投降,為自己爭取修補城墻的時間。如此一而再再而三,高麗人的城池總是固若金湯。而隋煬帝被人當猴耍了仍執迷不悟,始終抱著他那“降既撫納”的寶貝不放,致使曠日持久隋軍還在原地徘徊不前,且耗盡了糧食和士氣。最后因糧運跟不上,諸軍普遍斗志蕭條,在高麗人的大舉反攻下,敗報頻傳,煬帝只得下令班師,說穿了就是匆匆敗退。在這場戰爭中,高麗人最初處于明顯的劣勢,但他們巧妙地利用了隋煬帝送上門來的便宜,終于扭轉乾坤,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隋書·高麗傳》)
上一篇:上樓抽梯·出爾反爾,煬帝賴賬
下一篇:出奇制勝·分兵打援,計破劉景